审计署1日发布审计结果公告,公布了54个部门单位2008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其中首次公开披露了部分中直机构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并且首次自揭“家丑”,审计署自身也成了被审计单位。
审计报告年年有,今年虽然有了两个首次,表明审计范围有所扩大,但依然难激起公众的兴趣。理论上说,每个部门都有被审计的义务,中直机构和审计署自然也不能例外。其实,面对着那些眼花缭乱的问题数字和违规报告,公众更在意的是在审计之后的跟进整改,否则审计疲劳就会一直持续。但到底如何整改以及整改的力度有多大,并没有详细披露。如对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中直机构几个部门均表示高度重视,并及时部署进行了整改,至于具体整改措施,似乎成了部门秘密。
倒是审计报告暴露出的一些共性问题很值得关注,从中也不难发现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部门小金库的秘密。这几大共性是挤占挪用转移资金、虚报多领财政资金、巧立名目违规收费、公款出国管理不严。巧合的是,这些共性都是部门小金库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审计报告暴露出的许多违规款项,很有可能转化成这些部门的小金库。
而就在前不久,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曾联合印发《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明确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小金库专项治理范围就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采取的方法是自查自纠和重点检查。很明显,审计报告点明的54个部门单位属于党政机关,因而,他们所设的小金库也在治理范围。
如果说“自查自纠”小金库难以让人信服的话,现在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报材料,只要对照审计报告点出的问题,即可发现哪些部门存在小金库,又是以何种方法私设的小金库。
对于部门小金库的治理,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为什么得不到根治,有分析早就指明:一个原因是思想认识上的,大家普遍认为经营小金库是为了方便工作,是为了搞集体福利,而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另一个原因则是问责手软,处理方式往往是以补代罚、以罚代刑、对事不对人。现在看来,还要加上一个“上行下效”的原因,既然上面有些部门搞小金库,下面的机关和事业单位私设小金库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治理小金库之难也就找到了源头。
鉴于审计报告从来都是以整改了事,对于审计暴露出来的类似部门小金库现象,至多也只是补退而已。可是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却明确规定,要依法处理,此外还要追究责任。因而,建议对审计报告举报的这些小金库问题,也应依法依纪追究责任,而不能仅仅停留于补退的层面。如此方能起到震慑作用,也能很好地推动小金库的专项治理活动。(李龙)
(责编:李艳)
- 2009-09-03我为何对审计充满信心
- 2009-09-03审计部门点了名 谁负责“秋后算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