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新闻报道应避免“泛娱乐化”
www.fjnet.cn 2009-11-06 10:36  庄电一 来源:光明网    我来说两句

近几天,某女星剖腹产喜得一女的消息成为一些报纸、网站关注的热点,有的甚至“图文并茂”,为此不惜版面。比如,一会儿这边有消息报道了工作人员发喜报、发喜糖的状况,一会儿那边有消息说,“当时她躺在床上意识清醒,还回望了一下围在门口的众多媒体记者”。诸如此类的报道,事无巨细,连篇累牍。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 关注女星“生产”的媒体记者真不少,关注的时间也不短,有的记者甚至是寸步不离,唯恐错过时间、错过这个“重大事件”。

联想到此前,有些媒体大“曝”该女星结婚、怀孕的消息,又大“晒”该女星的孕装照,不禁让人对这份异乎寻常的职业热情心生“敬意”。更让人感叹的是,该女星简直是个新闻“富矿”,从结婚、离婚、再婚到生育,不知在她身上“挖掘”出了多少“新闻”,她“养活”了多少记者,让多少人从中获益。

结婚生子,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即使是名人,也会和普通人一般经历同样的过程。当然,在社会影响上,名人作为公众人物,引起的关注度会远远大于普通人。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需要,娱乐新闻里少不了这一类关于娱乐人物的“婚丧嫁娶”的事情。但按理说,这里面没有多少“新闻”可挖,自然也就不值得记者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精力去采写。然而事实恰恰是,有些媒体和记者专好打听别人特别是文体明星的隐私、传闻轶事,并以此为乐趣,在挖掘技巧方面怪招迭出,不遗余力,甚至不惜干扰、破坏他人的正常生活。由此,有些娱乐新闻便突破了正常的界限,走上了一味寻找“偏、怪、奇”,一味制造刺激的歪路。

名人、明星自然受到镁光灯的照射。人们把目光投向他们,愿意在他们身上多停留一些时间。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的媒体不能为了迎合需要就可以制造低级趣味,不能靠千方百计抖落别人的隐私而得以生存。如今有些媒体,为了获得“注意力经济”,滥用刺探式的报道,不仅大肆“关照”娱乐人物,而且将这种报道方式扩展至非娱乐新闻。很多时候,关于名人、明星的事情并不“娱乐”,但一些媒体硬是将它们做了娱乐化处理。比如,这两天关于著名主持人方宏进涉嫌经济诈骗的报道,一些媒体就堂而皇之地“娱乐”了一番。这种“泛娱乐化”的操作,声势固然弄得很大,但能否实现应有的社会效应,值得忧虑。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推动社会进步,这些都是媒体和记者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有限的新闻资源下,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应该慎重考虑报道的领域和方式,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新闻是要讲究格调的,媒体和记者应追求高尚的格调。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