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不必对“校长推荐制”过于苛求
www.fjnet.cn 2009-11-10 07:49  志 灵 来源:西安晚报    我来说两句

相关评论:把制度设计得让校长靠得住
             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别将农村考生拒之门外
             北大眼中,有多少名校长
             中学校长推荐不如优秀学生自荐
             校长推荐,“下水道”还是康庄大道?

北京大学8日晚正式对外公布了此前流传甚久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实施方案。按照此方案,部分地区中学校长的一纸推荐信一旦通过北大相关部门的审核,其推荐的学生便可以免考,直接进入面试阶段。(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早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处于酝酿阶段时,质疑声就风起云涌,不外乎是,把一项关涉不少人命运的一项制度,其公信力维系于个人的道德情操上,如果说不是一种倒退,至少也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

我能够理解这种什么都怀疑的“信任危机”,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作为背景和佐证,但在制度处于走向完善的起步期,那些点滴的进步更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苛责。相信在谈到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弊病时,不少人都有一大堆理论,所有的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要实现高校自主招生。可问题是,高校自主招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一点一滴的“制度改良”来实现的。

谁都不能否认,“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就是高校自主招生的前奏曲,也是在现行应试教育下打开的一个“素质教育”缺口,虽然这一制度由于整体的社会信任环境和制度监督运行的不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就以过于理想化的模式来苛求它,以至于处于起步和探索过程中的“制度改良”会因为舆论反对力量过大而胎死腹中,让我们丧失了制度哪怕微弱改良的机会。

应该说,不单在教育领域,在很多领域,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像改革之初那种任何改革所有人都受益的局面已不存在。深水区改革最大的特征就是既得利益群体已经形成,而且进一步改革的话,既得利益群体会因为担心利益受损而阻挠改革。同时,即便进一步推进改革下的受益者,也由于在之前的改革中遭受太多的损失,而对改革充满着不信任。这也就是为什么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到现在进步不大的原因所在,除了不信任外,没有人愿意为制度改革付出代价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可如今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则不同,它不是对传统制度的彻底颠覆,而是对已有且存在的制度改良,可以说对利益群体的触动没有那么大,当然改革起来也就没有那么多阻力。既然如此,明确提出“校长责任制”,对于推荐的校长反倒是一种制度约束,责任到人总比没有责任主体好得多。

更何况,在“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过程中,由于“实名制”,公众有更多监督制度阳光运转的机会和可能,反倒有可能推动制度进步,而不是像想象的那么糟糕。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给这一“制度尝试”以掌声鼓励其得以顺利实施和推广,而在制度的实际操作中苛求“个体”。毕竟,在涉及利益的改革问题上,我们必须有理想主义的情怀,但更要有寻求“制度逐渐改良”的务实态度,甚至在推动制度进步的过程中,后者比前者要关键和重要得多。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