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台海瞭望 > 正文
两岸智囊过招敏感议题可化异趋同
www.fjnet.cn 2009-11-17 09:25  新华澳报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很有趣的是,十八年前的“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首次面对面地公开研讨,尤其是来自台湾的学者专家中,既有“泛蓝统派”者,也有民进党中比较开明的人士,与大陆学者的既有政治立场可说是“火星撞地球”,因而在小组讨论时两种对立的观点发生激烈冲撞,甚至是“拍台拍凳”。但讨论下来却无损私人友谊,在既后十多年的交往中还成为好朋友。而日前“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的分组讨论中,两岸学者也发生了争论。

不过,如果能够遵循“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这种争议其实是大有好处,可使两岸的“白手套”直接感受到对方的真实情感,并透过争论逐渐缩小距离,达到“求同存异”、“趋同化异”的境界。从争论中产生的新思维、新观点、新建言,还可提供给己方的主管机构以至领导人参考,作为进一步调整政策的参考依据。

实际上,从一些争论观点来看,无论是正式发表的论文,还是小组讨论时争辩的内容,是“辩”出了许多既“超前”、又务实可行的新道道路来的。其中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刘国深提出的以两岸共同治理为基础论述,双方成立“两岸共同事务委员会”,共同策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两岸共同事务的合作问题的建议;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政治室主任谢郁提出的可以两岸和平协议形式,将“两岸同属一中”法制化的建议;曾任台当局“陆委会副主委”的台湾淡江大学教授黄介正的可将“ECFA”模式套到两岸的涉外事务与安全军事讨论的建议;北京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的在超越两岸政治、利益的议题上,两岸可以组成一个代表团共同出席国际上的活动的建议等,都值得两岸当政者参考。

其实,即使是一些对立观点也同样有思考价值。这就正如郑必坚在“两岸一甲子”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所言,近百年来两岸间曲折的分分合合、历史造成恩怨与隔阂,使台湾社会形成某种悲情意识或特殊的台湾意识,一些台湾同胞对大陆缺乏了解,存在误解,甚至包有一些敌意,这些都是必需要以包容的心态加以面对,并要以最大耐心予以化解。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