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西岸文集> 周欢 > 正文
“当代范进” 精神可嘉但不值得提倡
www.fjnet.cn 2009-12-24 09:48  周欢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41岁的大学生曹湘凡

相关评论:为“当代范进”一声叹息

再过几天,41岁的大学生曹湘凡就要进入自己的“毕业年”了。日前,他给记者发来短信,声称“前景迷茫”。他曾对大学无限向往,参加过13次高考,被戏称为“高考王”、“当代范进”,最终在两年前考上了湖南长沙的一所专科学校,他说现在自己“对大学的梦想已经破灭”。(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们早已对“苦心人、天不负”式的励志思维习焉不察。片面强调坎坷给年轻人成长成才带来的激励作用,殊不知,很多时候,苦难还没来得及改变“苦心人”的命运,或恐已“出师未捷身先死”。如果说杨元元的悄然离世留给后人的是关于知识与命运的辩证思考,那么“当代范进” 曹湘凡的幻想破灭,则启迪人们对高考与大学的重新认识。

如果说高考是农村学生“鲤鱼跃龙门”的终南捷径,那么曹湘凡在这条道路上徘徊得实在太长太久。十三载的似水年华付诸东流,换来的是“有志者,事竟成”虚名以及一张承载不多价值的专科文凭。寒窗苦读几十载,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还未在他身上显灵,人生却已步入不惑之年,这样孤注一掷的赌注下得确实太重了。

曹湘凡的经历不啻为一部悲壮史,记录的是游走在高考边缘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历程。正如他自己所言,高考是他“最后的情人和救命稻草”,而“当代范进”悲剧的诞生源于对高考的过分信仰以及对大学过度幻想。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高考的真实写照,但社会对高考寄予过高的期望值,则是一种价值导向的偏差。诚然,高考是很多寒门学子的救命稻草,却并非唯一一根。当屡试屡败、无法走通高考这条捷径时,社会应尝试引导他们走上就业、创业等其他道路。思想一变天地宽,还有更广阔的舞台可以让有志青年人尽其才,无需钻进高考的牛角尖。

“知识改变命运在我身上是一个伪命题,我只是像杨元元一样的千百万弱势群体中有抗争精神但无力回天的一个缩影。”这是曹湘凡在看到有关杨元元的报道后说的一句话。他以自身的悲歌向人们发出了讯号:应该对社会的高考观念进行纠偏,不能一味把高考供奉为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观音菩萨”;当高考无法改变命运时,也不必成为第二个、第三个范进!


责任编辑:刘宝琴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