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美国人民的意见,哪个电影的观众意见,不是以买电影票来“投票”呢?反战主题再要紧,再迫在眉睫,也需要去想一想,没有吸引人的艺术形态,都是白搭。《拆弹部队》在获得奥斯卡最佳的同时,也获得了其他荣誉,比如最闷的奥斯卡最佳,以及票房最低的奥斯卡最佳。唉唉,奇了怪了,《皇帝的新装》难道不是一个古老的童话吗?皇帝没有穿衣服难道不是一个古老的常识吗?居然有同志看了觉得闷,还不敢说,觉得这样会引起众怒,对一部电影都不敢说真话才叫可怕,这跟胡玫导演说的:不看孔子就是不爱国,有何区别哉?这会不会让奥斯卡这面电影的旗帜,成为睁眼瞎的代名词呢?我实在有些担心。
然后,有人很替评奖委员会着想地说:“这是一个奥斯卡的小年。”啧啧,一个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电影票房纪录的年份,居然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电影小年?作为无与伦比地成功商业片的《阿凡达》,活该就是技术小奖的当然得主?卡梅隆同志这个大大的天才导演,倾五年之心力和智慧,就得为前妻,哦不,妇女,让座?
要是两前公婆之高下,在感情上有纠葛,实在不好论断,给袖手旁观、乐呵呵的昆汀同志也好啊,《无耻混蛋》多逗啊。
如果说政治正确,《拆弹部队》约等于是个日本有良心的导演,在1950年拍一个他们在南京如何善后的片子,肯定是反战的,肯定是人性得不得了的。但南京人民的形象,肯定与《拆弹部队》中的市民无异。你敢说那个在美国大兵枪口前,先被灭了两个后轮胎,而后被迫倒车的平民出租司机,不是异人吗?美军题材在政治正确上的催眠能力一向是很强的,不单是他们的制服帅、装备优吧,还有镜头前他们那种正气凛然的气质,巴格达的平民百姓,家徒四壁、无辜等死、扒阳台上偷偷看这些老外大兵,气质当然不会凛然到哪里去,谁说纪录片风格就绝对写实,绝对没有倾向?错了,镜头正面地搁在谁跟前,谁就是主角、谁就是正确的,远处影影绰绰、小碎步跑动着的,都是次要的,被忽略、被遮蔽的。
说到这里,肯定会有人跑上来给我一堆乱棍,我早准备好了挨棍子,同时间战战兢兢,斗胆提出一小点建议:在奥斯卡的主奖台隔壁,是不是应该开设一个最佳外语爱美奖啊?
(作者系旅美专栏作家)
- 2010-03-09第82届奥斯卡:对唯技术论的一次善意敲打
- 2010-03-09奥斯卡奖 恰到好处的媚俗
- 2010-02-11就别指望奥斯卡小金人了
- 2010-03-10在美国,拆迁搞不过拆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