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零时许,郴州安仁县灵官镇中秋田水库一涵洞遇大雨渗水坍塌,倾泻水量最高每秒达到10吨,当地政府组织水库下游千余村民安全转移。据村民反映,该水库刚加固仅三天。(《京华时报》2010-5-7)
大量的数据都表明一个事实,中国建筑工程的寿命期相对于正常的寿命期来说,“短命”是一种普遍现象。不过,再短命也应该短得有那么一点实用价值,也应该在其短短的一生中,还是做一点有益于出钱者的事,履行一下作为一项建筑工程的基本职能、发挥一下作为一项建筑工程的应有作用吧?虽然如今是一个不断创造奇迹,各种纪录才领风骚没几天就被打破,就有新纪录闪亮登场的时代,不过,作为一种工程建筑,作为财力极其有限的国家,是不希望,也没有本钱去赶那种时髦,让自己才投资了大量的成本之后,施工工人才撤走三天,工程验收工作都还没有来得及进行,那工程就已经“寿终正寝”,这样的事,未免离谱与时髦得太让人无法接受了!
一个县拿出320万元来进行水库的加固工程,这肯定不是“小菜一碟”,如今钱肯定是花完了。但施工的工人刚撤走三天时间,320万元就打了水漂,那“加固”的内容,已经名存实亡了。本该“固若金汤”的加固工程,为什么却是如此不堪一击?肯定跟施工方的或者根本不具备资质,没有能力进行那样的施工,或者偷工减料有关,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当初招投标过程中多半有问题。而招投标过程中的问题,不用多说,如果不是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就是腐败问题,而不管是出了哪种不应该出的问题,照此来确定的对象建筑起来的工程,其寿命怎能不创造“短命的奇迹”?至于当地相关部门说,政府部门还没有验收,那跟工程的质量本身完全就是一“豆腐渣”工程有什么关系呢?如果那工程的质量不要这么太不中用,能够硬着头皮撑着,等验收“合格”之后再被暴露出来,那才更有趣呢。如果它有本事再坚持几天,谁敢保证它就一定不会通过验收关?
要让那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水库不再始终成为高悬在许多村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再成为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也不再年年都花钱进行加固而无济于事。一方面必须加强对于加固工程招投标的严格管理,防止还没有开始施工,漏洞已经存在,从而不仅导致劳民伤财,还会创造一些太丢人的纪录;另一方面,是不是应该从技术与经济的角度权衡一下,对那样情况的水库,是每年花钱加固却始终不能解决问题好,还是快刀斩乱麻,一次解决问题更可取?
建筑工程的寿命期进入三天时代,实在让人自豪不起来呀!
- 2010-04-11朝令夕改,中国的建筑没有经典只有瞬间
- 2010-04-09是建筑短命?还是地权缺失?
- 2010-04-08“短命建筑”被误读了?
- 2010-04-07权力的规划没有恒心,城市的建筑就没有恒产
- 2010-04-07住建部对短命建筑不能只限于指责
- 2010-04-07短命建筑是对低碳经济的嘲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