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网站一篇《孙绍振:厦门人不如福州、泉州人之处》博文,引起了轩然大波。文章指出,厦门人有“强烈得不得了的城市自豪感”、厦门人缺乏泉州人的冒险精神等。博文发布两天内,就有超过5000名网友阅读,其中不少福建籍的网友对此文以及作者愤然“拍砖”,表达强烈不满。(6月3日《厦门商报》)
此文本是旧文,再现网络引起“轩然大波”自当有诸多因素,重要因素之一便是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于是文章涉及的地域或人群,尤其是“不好福州人泉州人”的“厦门人”,面对此文,自然会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事想跟作者或支持作者的人辩一辩。在这场并非理性的辩论中,要冷静地思考更多问题,恐怕没那么容易。
一篇文章而已,一个作者而已,一个人的看法而已。这样的思考,无疑是医治不必要的“轩然大波”病的一剂良药。尽管孙绍振是名人,但名人也只是一个人,他不过用一篇文章写下自己的思考,其片面性是显然的。孙绍振可以如此写,李绍振王绍振都可以那样写,在媒体特别是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做到这点不费吹灰之力。当大家将一篇文章视为“大敌”时,其实也无形中夸大了这个人或这种观点的作用,甚至变相承认了这种观点。实际上,这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找困惑。
果真如此,反而说明人家说的有些道理,那又何必苦恼费力地去争辩?当别人并非恶意制造是非,而是用心比较好坏优劣时,“坏”与“劣”的一方本该虚心坐下来思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的正是这种情况。厦门人“过于满足”,那就检讨自己是否真的“过于满足”;厦门经济总量只有泉州的一半,那就努力振兴经济,超过别的地方。孙绍振意欲“让厦门人有启发,善于向外地学习”,且文章本身也体现出浓浓的善意,这样不好吗?厦门人倒应感谢孙绍振们!
一个闻过则改、见责难而谦恭者,可敬可爱;一个被指出不足而冷静思考的民族,令世人敬畏;同样道理,也适用于特定的地域,能够体现出特定地域是否有令人赞叹的生机与活力。柏杨著《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应感谢他;日本人高桥敷写《丑陋的日本人》,日本人应感谢他;而孙绍振其意并非在“丑陋”,更非歧视厦门人,相关人士不但不必兴师动众地讨伐,而且要感谢,才是明智之举。
“淡”,能清醒地看到文章的真意;“淡”,能看清事实的真相;“淡”的能力足够好,就是一篇恶意之作,也能激发前行的动力。一个人,一个地方或一个民族,能够奋然前行,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 2007-11-08别不承认 你就是歧视了河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