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有读者杜先生反映:他的孩子是集美启明学校的初一学生,前不久被学校老师殴打,孩子的三根肋骨断裂。受伤的男生小杜向记者表示,是学校两名男老师所为;校方则坚称,老师只扇了他耳光。目前,小杜的家人已报警处理。(7月6日海峡导报)
现在依然不能确定小杜那断了的三根肋骨到底是谁的“杰作”,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他的学校——启明学校里,老师体罚学生,殴打学生是家常便饭。出事后面对记者,校长可以坦然地承认“学校老师确实有扇过小杜耳光”。
教育改革已经出台过很多次了,前不久出台的教育新规规定老师可以适当体罚学生,而对于殴打、施暴绝对不容许。但是,在启明学校里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权力”?原因恐怕就是“启明学校是一家工读学校,专门收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少年,并对其进行教育和感化”。这是一所特殊学校,说白了与少教所距离很近。
但是,犯过错误的少年就不是少年?对他们的教育就可以脱离教育法规?而对他们的感化也离不开暴力吗?要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强烈推荐一部名叫《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
影片中的“放牛班”是管教寄宿学校里的一个班。起初,那个地方如同由一群孩子建造的地狱。老师、校长乃至于校工靠暴力来管教这些特殊的孩子,情况类似于我们启明学校一样的工读学校。直到音乐教师马修·克莱蒙的出现,他以一种仁爱、一种信任、一种宽容、对人性善的坚信,感化着放牛班的“牛”们,演绎了学生与老师,乃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传播。影片自2004年上映以来,票房与口碑齐声沸扬,不仅席卷法国,全球也开出超过8300万美金的票房红盘。
7月6日,新京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留守儿童相约自杀的悲怆与逼问》,关注留守儿童。而我想说的是:工读学校里边的人性化管理与人性化教育方式也应该被关注了。
“人之初,性本善”连古老的典籍也相信人性的善良,工读学校犯过错误的孩子怎么就不能被感化了?而我们的儒家文化也一贯是温文尔雅、仁爱、宽容的文化,作为儒士代表的老师也绝不会、也不该成为暴力的施发者。再说了,暴力能解决多少问题,历史已经回答过无数次,而现实也还在不断地给出回答。
“放牛班”世界各地都有,但他们的四季轮回中不一定有春天。而《初中生在校断三根肋骨》又无疑提醒我们:有一个地方仍在期待春天。
- 2010-06-03现实的青少年暴力并非来自“拳打镇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