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土地问责风暴仍在继续。昨日,国土部、监察部、人保部等三部委联合启动约谈问责行动,此次共约谈了12家土地违法县市的“一把手”,据说被约谈滋味很不好受。
滋味到底有多不好受,恐怕外人难以感同身受。但被畸高房价挫伤的民众,遍尝蜗居之苦。想来约谈的片刻局促,和高房价下民生之痛相比,算不了什么吧?
再者,被约谈者要能早点感念民生疾苦,痛下决心早出重拳,彻底从土地财政的病态快感中抽身,果断遏制虚高房价,也就不用尝被约谈的惶恐了。且在普遍高房价的语境下,矮子堆里拔高个,能稍见真章者就会被树为标杆,成为他人学习效仿的榜样。
可惜,这种风光暂时只能存于想象,还是先看看这些一把手为何被约谈。其实,这次约谈对象都是违法占地比例超15%警戒线,在全国范围内“严重超标排行榜”上都排名靠前的城市。也即,这只算抓典型,若稍有违法者全部约谈,恐怕会场圆桌都坐不下。
这不是玩笑,而是个很严肃沉重的命题。约谈并非始于此,这只是按着“7月督察、8月约谈、9月问责”问责时间表启动的。其实几个月前,就针对地方闲置土地,约谈过几个市长。可高调约谈后却是三缄其口的尴尬。“囤地清查”支票能否兑现,成了一个拉不直的问号。
企业易责,官员难问,一到实质性问责就卡壳。据说是因各方利益链条盘根错节,且阻力往往不在企业方面:由于政府原因造成闲置的比例大、协商查处难度大,结案率低。清查起来,牵一发动全身,“不是一个部委就可以完成的重任。”
虽然这次也宣称只要违法占地超15%红线,哪怕已调离的官员也要被问责,表态确实大快人心,可执行力如何,还需要检验。会不会碰到上述问责不下去的尴尬,谁也不能打包票。假如约谈只有建议建言能力,而无强硬约束力和现实执行力,显然承载不起民意期待。执行力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唯一标准。既然国土部早确立问责时间表,约谈问责对象也扩大到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问责如果真起到令行禁止的威慑效果,那么违法占地乱象必会大大减少。
当然,除了对官员的问责外,更根本的还是要涉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比如,切断依附于土地财政上的各种利益链。在违法占地、闲置土地之外,还应挤干其他房产泡沫,比如对于大面积空置房,也应有所觉察,可尝试以房产税试点等形式进行纠偏。只有在一系列组合拳之下,楼市理性回归才有希望。问责之风,才不会再遭质疑。
- 2010-07-13国资委约谈是假,央企拿地是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