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新闻事件接踵而至,不断挑战着公众的底线,让人喟叹自己永远缺乏足够的想象力。
如果要给过去这七天选择一个热门标签,“食品安全”一定能够高票入选。从上海超市过期的“染色馒头”,到广州市场上泛滥的“回炉面包”;从能让猪肉变牛肉的“牛肉精”,到灌注了水银的刀鱼;从可能存在重金属超标问题的奶粉,到使用有毒化学色素给菜染色的餐馆……仅仅是上周曝光的食品安全事故,就已经突破了公众想象力的边界。
坦白说,几乎每个月都有食品安全问题遭曝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公众对餐桌之上的风险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但是,诸如使用色素重新加工过期馒头、用水银给刀鱼增重这种让人反胃的举措,就不一定在你我的想象力之内了。更糟糕的事情在于,我们永远无从知晓,自己钟爱的某一种食物是否会是下一个曝光对象;我们更无从知晓,究竟还有什么食物是绝对安全的。
同样在上周,一些声名显赫的组织和企业的所作所为,也让公众大跌眼镜。你或许知道某个慈善组织一直以人道、奉献、博爱、公益为己任,但你绝对想象不到,他们一顿饭就能花费近万元;你或许听说某个油企巨头一直在喊“亏损”,但你绝对想象不到,他们会斥资数百万购置大量茅台、拉菲酒,并拙劣地辩称它们只放在加油站便利店出售。
当一个慈善组织被网友调侃为“善款膳用”,当一个知名企业连撒谎都漏洞百出,它们这些年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必然会遭到重创,而公众对它们的信任,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重创之中渐渐瓦解。
上周,还有一则让人不可思议的新闻:早前深圳警方将“遣散8万治安高危人群”作为一项“战果”在媒体上大肆宣扬,而在经受舆论普遍质疑之后,竟然回应称这些无业人士、“失足妇女”、精神病患者是“迫于形势压力自行离开深圳”。我们无法得知深圳有关方面为何会做出此种明显难以服众的回应,毕竟提出质疑的人都不是三岁小孩。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挑战公众想象力的极限或许都不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好在,据媒体报道,目前一场上至中央、下至各省市的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正在全面铺开。截止16日,全国人大3位副委员长已分别带队在川、沪、鄂三地完成执法检查,随后内蒙古、吉林等地也将进行检查。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日前也下发通知,动员组织全国检察机关反贪部门集中查办和惩治食品安全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维护食品市场秩序、增强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感。这多少让人有些安慰。
据悉,对于“天价酒”事件,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已被停职;对于“高额餐饮费”,超标款已退……当然,这些还只是最基本的处理。当务之急是标本兼治,严处相关责任人,举一反三,打好补丁,加强制度建设,畅通监督渠道,防止类似丑闻、问题再次上演。
另外,要消除这些“想不到”,根本还在于重建社会信用体系。而重建社会信用体系的第一步就是回归常识,不要冒犯民意,不要让公众的信任感因为“想不到”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