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韩方奕、药家鑫的双面道德
www.fjnet.cn 2011-05-16 09:04  赵玉成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不出意料,大连版“李刚门”发生后,《京华时报》刊发报道:“同学称其为人低调人不坏”。韩的同学接受采访时称,韩平日跟同学很少发生矛盾,在北京没车,基本都住在宿舍。

虽然个人以为,平时老实和凶残杀人两者并不对立,但也很能理解这类报道的良苦用心。这个逻辑是:娃是好娃,这次栽了。但照这个逻辑推理下去,我们身边每一个看似和善低调的同学朋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把别人捅上几刀或“扒掉层皮”——这是不是有点太过可怕了?想到这里神经再坚强的人也不由得一身冷汗。

韩方奕涉嫌暴打协警、打死警察是真实的,同学口中“他显得很成熟、沉稳,性情也随和”大概也是真实的,这两种真实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共处,并不矛盾,这是其人的双面道德,一种是隐藏的暴戾性格,另一种是习得的良好道德,试图用一种真实去否定另一种真实,那是典型的考试逻辑:一个人平时成绩好,那考试也多半不差;考试成绩好,那就代表这门课优秀。然而,用这种逻辑判断一个人的道德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将德育视为一门学科技能,而不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当然,韩方奕、药家鑫可能只是两个极端的个案,但现在我们身边,德育越来越狭窄,变成仅是学校中某些老师的事。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工作忙,付了学费,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有义务把孩子教育好。在学校,学校认为教学工作繁忙,专门配备了德育教师和班主任,所以德育成了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的事。在这种现实下,德育教育并未贯穿于生活和每天的课堂,而仅仅变成升旗仪式讲话和公民课练习。这种“德育专业化”的目的,是试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而最终却将德育责任完全落实到德育教师身上,其实质是将德育从日常生活和一般课程中排除出去,这无疑是非常可怕的。

这种考试式的道德,是非常脆弱的,因为这种“学习”的本质,并不是出于人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而是为了表面上待人接物顺畅——这本来是人道德完善后自然而然的效果,但在这里却成了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这种功利性的诉求,无疑是脆弱、外在而无法持久的。韩方奕、药家鑫们的双面道德,在平时可以依靠他们的意识维持着表面平衡,而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脆弱的表面道德很快就会崩溃。

所以,这又回到了“知行统一”上来了。道德是学来生活的,关乎自身的内在素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别人一些好印象。转播到微博 争当转播第一人我要评论(0)相关阅读: ·戎国强:药家鑫,或是“戾气”的牺牲品 2011.04.29 ·沈彬:“药家鑫案”善后,需你我共同努力 2011.04.27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的判决书 2011.04.23 ·付小为:药家鑫案背后真正民意在哪里 2011.04.23 ·网友为药家鑫案受害者捐款(图) 2011.04.22 推荐微博: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