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将“让民众更‘解渴’”进行到底
www.fjnet.cn 2011-05-25 07:40  倪洋军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财政部日前披露,截至5月20日,报送全国人大审议预算的98家中央部门中,已有88家中央部门公开了2011年部门预算。从“大账”到“细账”,是今年预算公开的一大亮点。有些中央部门将财政支出预算细化到“项”级科目,还有些中央部门公开了本部门的职能和机构等情况。但也有不少人觉得目前的预算公开仍不“解渴”,一些政府部门公开的预算还是只有几张表格,模棱两可的“其他支出”占了相当大比例,对资金的安排使用缺乏具体的分析与解释。(2011年5月24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财政预算公开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和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全面部署下,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预算公开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从“国家机密”走向了“网上公开”。与去年相比,今年公开部门数量明显增加,由去年的75家增加到88家,公开的内容更加细化。这是一种进步,也是民众的期盼。但是,瑕不掩瑜,一些部门在预算公开方面还显得遮遮掩掩、含含糊糊,老百姓觉得读不懂、看不明,难监督、不“解渴”。因此,中国财政预算公开仍任重道远,仍然需要将“让民众‘解渴’进行到底”。

预算公开,是对老百姓的负责。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群众养活了我们,我们就应该对群众负责。老百姓有权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有权了解纳税人的钱怎么花、如何用。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家庭,公布的预算表格、公开的财政预算,就相当于把家庭收支各方面的一些大数,向“家庭成员”作了一个报告。晒“账本”,就是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一个交代,是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的具体表现,不存在要不要公开的问题,只存在公开了没有,公开了多少,公开的范围是不是更广泛,内容是不是更全面,科目是不是更细化,有没有让老百姓看得懂等问题。否则,就是对老百姓的犯罪。

预算公开,是遏制腐败的利器。财政预算的钱如何用、怎么用,用到了哪里,这些看似只是资金的流转,但实际上是权力的运行。而权力向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了,能够造福百姓;运用得不好,就可能沦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的工具,而祸国殃民。因此,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想尽一切办法使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公开在监督里。预算公开,是遏制腐败的利器。但是,如果公开的力度不够、深度不够、广度不够,只是象征性的公布几张表格,而没有具体细化到“项”,只能糊弄百姓,群众也就无法监督,隐含的意思也就是存在可能不便公开、不宜公开的隐情。而“不宜公开预算”很难保证自身清白。“不宜”、“不便”,实际上是“不干净”、“见不得人”的代名词,因此,公开的预算表格,其实也是一封举报信,必须用好。相关部门如果就此调查一下、深挖一回,说不定能够有所收获。

全面彻底,是预算公开的关键。公开的目的,是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百姓一个明白。预算公开,关键要让老百姓看得懂、辨得清、督得了。因此,必须全面彻底,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必须全面全面再全面、细化细化再细化、深入深入再深入、彻底彻底再彻底,将老百姓最急最怨最盼的项目公开出来、公布清楚、解释明白。98家中央部门,为什么只有88家公开2011年部门预算,还有10家为什么在等待观望?即便公开的,也有民众觉得不够“解渴”。当然,财政预算改革必然触及很多部门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难度相当大。但是,不能因为难度大,就不下狠心、不下功夫、敷衍了事。要继续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进一步扩大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公开的范围,增加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细化预算编制,夯实公开基础,不断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自觉接受人大、审计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努力让国家的钱花得更规范、更透明、更有效,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让民众更“解渴”。

政府信息公开,特别是财政预算公开,涉及面广,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事关国计民生,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关乎党政干部清正廉洁,因此必须抓紧抓实抓好。而公开,就意味着改革,意味着革命,受到的阻力可能就很大,而且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必须坚决推进财政预算公开,真正将“让民众更‘解渴’”进行到底,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更加幸福。

责任编辑:李艳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