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上下班高峰拥堵,这是大环境。必须面对上班族出行不可能错峰、亦无更好分流工具选择的现实,有关决策才能更好切合实际、合乎民意。
面对一项商品和服务的人满为患,通过提高价格来平峰,这在理论上当然正确。因为价格越高,人的承受力越有限,就越会选择放弃。这是“价格杠杆”的理论原理所在。
然而,当其为基本必需品时,价格杠杆的理论原理就会遇到现实阻力。因为必需,所以不会因价高而轻易放弃,人们往往会咬牙坚持。直到有承受不了的痛感时,才会更多地放弃需求。
在特大城市北京,地铁是不少市民关键的基本必需品。由于其城区功能规划布局的历史原因,一到上下班进出城时间,地铁、公交呈单向度的人满为患,地面交通拥堵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地铁高峰时段票价如果考虑调整,那么引入价格杠杆的办法需要谨慎。如果缺乏科学的先行调查与研究,简单信奉价格杠杆原理,不仅未必能够“引导乘客错峰出行”,还可能让市民受到实实在在的伤害。
在去年6月此种专家建议和决策意向初起时,我们即审慎地提出要慎用这种价格杠杆,并理性地分析了地铁高峰时段的乘客构成。主要分为这样几类:其一是无车上班族;其二是私车限行族;其三是偶然乘坐地铁办事者;其四是旅游购物者,以外地来京者为主。
对具体的群体构成,目前没有科学的数据。要使决策趋向科学而有效,就应当首先调查研究好决策的对象构成,而不能先入为主地认定价格杠杆必定可行。在此,我们期待有关部门对这一数据作出调查后予以公布,并以此为科学决策的前提。
从目前的粗略估计看,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占去了相当大的比例。由于上下班时间、单位所在地都是先决条件,又由于其他途径诸如步行、自行车、地面公交、出租车、自驾车的可选性不足,当地铁高峰票价提高后,上班族多数会选择咬牙承受。那么,通过提高票价来平抑地铁高峰的决策,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实效,就尤其值得调研,必须拿出令人信服的数据。
北京的上下班高峰拥堵,这是大环境。一时难以根本改观之际,若以提高票价导分客流来改变地铁的小环境,反而可能加剧整个北京的交通拥堵和混乱。上下班时,公交也是满员,地面车流也是塞满,被高票价分流出来的上班族能有什么更好选择?短途当然可以骑自行车、步行,但这不需要决策引导,靠乘客的理性即可完成,能骑车、步行的大都不会赶着去挤地铁。
改变大环境诚非一日之功,地铁、公交等理当在“公交优先”的决策理念推动下,更多地挖潜以分担客流,如地铁进一步缩短运营间隔时间等,而不是把客流推出去。必须面对上班族出行不可能错峰、亦无更好分流工具选择的现实,有关决策才能更好切合实际、合乎民意。
- 2011-05-10地铁翻新中失踪的市民
- 2011-03-30地铁屏蔽门安装能否提速
- 2011-02-16地铁“讨好”市民,必须的
- 2011-01-18厕所是地铁员工的福利?
- 2011-01-13地铁纵火案警示城市安全
- 2011-01-10武汉无地铁民何以堪
- 2010-11-08谁的“热情”挤爆了广州地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