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慈善咋没“慈善”面目?
www.fjnet.cn 2011-06-30 11:23  逗号 来源:东南空间    我来说两句

自称广东湛江老师的网友发帖,称收到湛江市霞山区教育局短信,被要求“扶贫济困日”捐款不得少于500元。发帖人所附的教育局捐款通知短信,还根据不同职称,提出不同的捐款指标。湛江市教育局接受采访时回应此事,称只是建议捐款,捐款与否系自愿。

不容怀疑教师网友发帖反映的情况的真实性,也不必怀疑疑教育局捐款通知是“建议”的解释,但透过帖子和解释的字里行间,公众还是不难解读出这样的捐款建议,多少都有着“逼捐”的成分。因为谁都明白,提出了具体捐款建议要求的所谓慈善活动,总是让被要求捐款的人左右为难地不自在。这样的慈善活动,本身就缺少了点“慈善”的面目,而多了“凶神恶煞”般的可恶,总是招来抵触情绪并引起争议。

在我们这个国度的文化传统里,应该说国人其实并不缺乏慈善之心,诸如“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施恩图报非君子”等等,老祖宗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慈善文化和精神财富,也一直指导着国人的慈善行动。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到处呈现“人无论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的踊跃捐款场景,那份执著和热情,完全能够让人感觉得到,国人发自内心的爱心和善良,这种心甘情愿的行动,是不需要任何的外力强加促成的。但是,屡屡出现的所谓慈善“逼捐”,却使慈善背上了“黑锅”。试想,被“逼”出来的捐款,还能有“善”的感觉吗?如果非要给这样的捐款安上“慈善”的名义,其实也是假的慈善了,甚至已经悖离慈善的本意。因为捐款人虽有“善”的行动,却缺少了“慈”的本质了。

诚然,慈善是需要引导的,但引导不是大张旗鼓地“逼捐”。在国人的骨子里,其实还有着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就是说慈善是可以“保密”的,并非得张扬着做,还可以悄悄地干,干吗非得在外力的“要挟”下,被动地违心地表演给别人看呢?这种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无非是政府营造政绩的需要,对于慈善并无助益,甚至是适得其反。毕竟每个人的家庭情况、经济条件以及个性有别,都决定了每个人从事慈善的条件或者行事的方式,都可以有选择的权利,甚至还有不做的权利。总是安排整齐划一的慈善捐款行动,岂能不让人感冒。

中国式的慈善走到今天这一步,瓶颈或者说症结,都已经非常明了,关键就是行政干预太多了。不久前曝出的上海红十字会天价餐费,以及刚刚曝出的青海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疑因经济问题接受调查时死亡,对于步履蹒跚的慈善事业,都无异于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形势下,有的地方还在搞什么“逼捐”式的慈善,实在是背时得恍若隔世了,简直是在绑架和消耗慈善,而不是在弘扬和光大慈善哪。

原文链接:http://sns.fjnet.cn/space.php?uid=696884&do=blog&id=27199

责任编辑:王超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