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有“听证会哥”才会有逢听必涨的“惯例”
www.fjnet.cn 2011-09-08 15:54  陈小二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前日,长沙市市区新增客运出租汽车运力听证会如期举行,曾经十几次出现在长沙听证会现场的一名代表引起了网友关注,“听证哥”成了石爱伟的最新称号。对于本次听证会为何又会选中石爱伟,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并无回应的必要,“有人热心于公运事业很正常”。(9月7日《潇湘晨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国际油价明明跌了,出租车仍在涨价;一觉睡醒,发现水费又涨了……这些事情无不涉及纳税人切身利益,可明明自己很愤怒、听证会也召开了,“逢听必涨”的悲剧还是上演了,现在看来这真是都要拜“听证会哥”们所赐。

类似“听证会哥”石爱伟的新闻并不鲜见。前不久,成都四名“价格听证专业户”也遭曝光。其中一名叫胡丽天的老妇,在随机抽签的情况下,7年里一共参加过19次听证会。

面对网友质疑,这些“听证会哥”、“听证会姐”们理直气壮,认为自己是被“抽中”的,所以不必惊讶。可根据听证会代表的筛选程序,大众代表一般都是随机抽取。为何那些热衷公益事业、愿意为民请命的人就是屡抽不中,而“听证会哥”们就屡投屡中呢?

个中原委,不说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说白了这些“听证会哥”们也就是传说中的“听证会托儿”,他们的出现,只是民意的一种点缀,代表着一种程序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而到底要不要说话、为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说了多少话,可能并不在他们的关心范围之内。他们的职责就是,在一场听证会上出现,然后举手、表示同意、最后散会。

现代社会中,分工日益复杂,专业之间壁垒深厚,正是应了那句老话隔行如隔山,一个不经常打车的专家对出租车行业的了解可能并不比一个的哥高明多少;一个听证代表对水价的具体了解也可能不如一个水管工。由少数几个人垄断了整座城市涉及水价、交通、通信等等涉及民生诸多方面的听证会,效果可想而知。

这样的听证会,一来会伤害民意。最典型的代表是东莞举行自来水调价听证会,结果却是无人报名。民心冷透了,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继而连政府部门的正常涨价都会产生质疑;二来是伤害了涨价地区、行业居民的切身利益。由一群门外汉来决定一个关乎他们生存或者生活的决定,不仅草率而且荒唐。底层民意无法畅通,遭遇维权的天花板、小事积累成大事,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稳定。

听证会源于西方的法庭辩论,亮点是辩论。有辩论才会有取舍,擦出思想的火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现在的听证会是把涨价方与民意代表之间的关系由听证会上的“对立关系”变为了“从属关系”,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要由着涨价方去挑选、甄别老实、听话、顺从的“听证员”,而屏蔽“我有话说”的公民。

由热心公民报名,然后随机公开摇号,产生一个类似于法庭辩论组的民意小组,就政府或者行业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最后由专门的裁定官根据双方的报告决定是否涨价,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惜的是,民意代表总被听证会“驱逐”,这是否也在昭示着涨价一方总是底气不足呢。

责任编辑:林雯晶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