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点评郭美美事件时说了一句话:“丑闻是丑闻制造者的通行证”,既有针对性,也颇具哲理。
所谓郭美美事件,发生于今年6月20日。当时有个叫郭美美的人在微博上炫富,并声称自己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随之引起了轩然大波。后经调查,郭美美确有其人,是个20岁的女孩,但她与红十字会毫无关系,其职务纯属自己的编造。然而郭美美并没有因此出现什么麻烦,反而迅速蹿红,频频高调接受采访,她本人还成立了工作室团队,有了经纪人,宣称要向娱乐界进军。
因制造丑闻(或绯闻、恶闻)而蹿红的人过去也有,但郭美美蹿红时间久、强度大、影响广泛。这与当今网络的发达有极大关系,但内在原因还是某些人观念出了问题。在他们看来,是非、荣辱可以不分,只要求得轰动、刺激,吸引大众的目光就行,于是制造了丑闻(或绯闻、恶闻),并因此而出名。很多制造者想的还有出名之后的利益。
这就不能不又说到郭美美事件。8月3日,某卫视播出专访郭美美母女的录像。令人奇怪的是,主持节目的并非该台人士,而是一名经济学家,香港某大学的知名教授。更奇怪的是,这名教授、经济学家在采访结束前竟离开主题,突然问郭家母女:“那么下一步做什么?”郭美美的母亲当即回答:“应该会走娱乐圈吧。”女儿给社会制造了那么大的麻烦,当妈妈的理应帮助她诚恳道歉,挽回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但郭母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急于要让女儿走娱乐圈,这是突发奇想,还是早有策划?果然,十几天后的8月15日,郭美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团队;9月1日,其代言的网络主题曲也上了线。这一切,不能不让人对那次专访也产生怀疑:难道它也是这个策划的一部分?
最近,某家时尚杂志封面刊登了郭美美的写真照片,还发表了专访文章,说“郭美美从未想做全民公敌”。时至今日,还在为丑闻制造者宣传与辩解,无疑是出于自身的利益在继续炒作,理所当然引来了一阵阵批评的声浪,责问其“有没有道德底线”?
笔者想说的是,郭美美炫富、撒谎,制造了负面效应极大的丑闻,其行为的确非常错误,但她毕竟是一个20岁的女孩,城府可能没有那么深,起初的招数可能也没有那样高,而之所以能“一举成名”,“红”遍大江南北,很大的责任在于某些媒体。这不是说媒体不应该报道这件事,而是要考虑如何报道才能避免产生负面效应。按理说,对于郭美美的行为,媒体应给予必要的批评与帮助,并且注意分寸的拿捏,适可而止。但是人们看到,有的媒体充满猎奇之心,甚至是同情与怜惜,不断地炒作。于是乎,郭美美“因祸得福”,成了红人。
媒体要把握导向。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对个人行为的报道,应该恪守媒体应有的原则,不能只追求“新闻卖点”、轰动效应,而不问是非、荣辱。此次郭美美事件的报道,某些媒体确实需要好好反思。(福建日报)
- 2011-08-19从故宫丑闻想到法国博物馆管理
- 2011-08-11“丑闻”常见 谢罪或辞职者罕见
- 2011-07-21从窃听丑闻看西方媒体的权利边界
- 2011-06-16玩微博不小心就玩出了性丑闻
- 2011-05-24卡恩丑闻的另一种猜想
- 2011-04-29央企丑闻迭出,国资委不能沉默
- 2011-04-22老人拜县长:佳话?丑闻?
- 2011-04-18撤“丑闻官员”不该是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