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最新原创 > 正文

“被满意”的平安建设调查难言平安

www.fjnet.cn 2011-11-18 20:14  叶祝颐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11月16日,在福建省漳州长泰县岩溪镇,镇区的多位店主收到镇里发来的一份奇怪的《告全体群众一封信》。信中说,省市有关部门将对镇里的平安建设进行电话抽查,市民若按照信上方式回答,将得到一份价值50元左右的奖品。许多市民对此提出质疑。(11月17日《海峡导报》)

省市部门电话抽查“平安建设”的目的,本是了解基层平安建设真实情况,听取民众真实的安全感受。为上级科学决策、评价提供依据。结果岩溪镇“标准答案”只有“清一色”的“满意”。这不是让群众为政府提供的“标准答案”背书吗?镇里为了“平安”政绩自导自演“满意”答案。向上欺骗电话抽查的省市部门,向下以奖品诱导群众“背书”。民意如此被代表,实际上是对真实民意的嘲讽。对这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镇政府与工作人员,不仅群众要质疑,上级有关部门要介入调查,启动问责程序。

其实,群众被满意是一件皇帝的新装。江苏省09年对南通市的启东、海门、通州等地全面达小康情况进行随机电话民意调查时,当地干部就要求受访群众按照事先发放的标准答案回答提问,不少中小学放假一天,让学生背熟答案“协助”家长应对电话调查。陕西省武功县贞元镇为上级电话随机调查拟定了“好、满意、到位”等标准答案。让中小学生把传单带给家长。北京朝阳区豆各庄乡制作调查问卷迎接朝阳区争创文明城区的测评,要求居民按“满意”的标准答案回答检查人员的提问。宁波市争创文明城市“三连冠”。当地一所高校向学生群发“应对电话抽查”的威胁短信,要求学生按要求回答,否则面临处分。

《瞭望新闻周刊》此前有报道说,部分地方干部乐于“安排性调研”,导致基层情况“失真”。在警车开道、层层陪同调研的状态下,领导干部很难看到实情、听到群众的真话,不仅无法联系群众,反而因种种扰民行为引起一些群众的反感。“调研基本靠排演”损害了党风,更影响了决策的科学性。

某些地方某些部门为了政绩需要,自我标榜“满意”,无疑不可取。但是在我看来,民意调查出现标准答案,除了工作人员弄虚作假之外,民意调查机制也存在问题。不知从何时起,调查之前发通知,几乎成了惯例。发通知自然给工作不扎实者提供了弄虚作假的机会。有些地方平时工作抓得不到位,接到通知,临时抱佛脚做表面文章,挖空心思讨好调查组,自然不在话下。漳州长泰县岩溪镇为即将到来的“平安建设”电话抽查拟定标准答案,就属于这种情况。

话说回来,调查组成员不是白痴,十个指头有长短,群众对民生问题,对平安问题,是否满意,一律回答“满意”。哪来如此高度一致的“民意”?民意调查结果如此整齐划一,难道不蹊跷吗?群众如此被被满意,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群众也是怨声载道。毋庸置疑,具有双重人格的地方政府应受到谴责。

那么,基层民意调查为何被造假、被满意呢?依我看,其主要原因在于,相关调研、调查结果关系地方形象与官员政绩,官员受政绩利益驱动热衷扰民、造假。而评估机制僵化,缺乏创新。特别是上级提前告知调研、检查项目,由被调查者精心准备,进行彩排,让造假者有空子可钻。否则,镇干部如何知道调查组会电话抽查群众,还知道抽查的内容?

虽然民众对“满意”的“标准答案”不屑一顾。但是,还有多少地方津津乐道于此呢?在我看来,面对“被满意”的现实,仅有曝光批评远远不够,创新政绩评价体系,打破权力魔咒,监督问责给力,十分必要。创新检查评价机制,改集中检查为不定期检查,改随机电话调查为随机入户调查。少看汇报表演,多听听群众怎么说。让“平安建设”,让检查评比从扰民运动变成为民工程,还有许多事可做。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