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人来华打假带来的三重反思
www.fjnet.cn 2012-03-20 09:18 范子军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旗下的知识产权部已经先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了三批共30个“伪意大利”品牌,它们或宣称产自意大利,或使用意大利国名、地名、甚至国旗做产品名称,打着“意大利”旗号误导消费者,意方呼吁中国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3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假冒伪劣让人防不胜防,一直是个困扰广大消费者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棘手难题,尽管监管执法部门这些年来做出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收效显然不尽人意。如今洋人打假都打到我们境内来了,虽然未必全都有理有据,却不啻是一种辛辣的讽刺,值得我们进行深度反思。 针对假冒伪劣泛滥现象,国人抱怨声可以说是相当高涨,这其中固然有不法商家利欲熏心,造假手段越来越隐秘,打假的难度越来越大的因素,但监管执法部门打假欠主动性、能动性,不能做到公正、严明执法,显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极少数以罚代法、变相纵容或者为了地方利益而有意袒护的现象更时有曝光,洋人跨国打假从某种意义上说,无疑就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生态状况的犀利追问。 其实,就在前不久,“假洋鬼子”坑蒙中国消费者现象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比如某些洋奶粉根本就是些“专供中国”的假国际名牌,更有报料称个别品牌是国人境外注册、生产,国内销售的假“进口”货,当时有关方面称对这样的“假冒伪劣”难以界定和查处,一时令崇尚洋品牌的消费者不知如何维权是好。意大利政府打假机构越洋“行动”,似乎揭开了对“假洋鬼子”的执法监管“非不能也,实不为也”的懒政嫌疑。 “中国制造”的崛起,让国人相当自豪,不过同时,极少数的质量问题受到个别国家的质疑。而政府层面近年来也投入相当的资源,大力度展开“中国”和“中国制造”在国外的形象推广工作。意大利把跨国打假当成维护品牌形象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宣传推广固然必要,从具体品牌的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入手,严格把关,也许更是治本之计。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3-19]意大利来华“打假”伤了谁的面子?
- [ 03-01]建立打假举报人奖励制度可行
- [ 12-05]300家电视台为何在职业打假人面前集体沦陷
- [ 12-05]刘江打假构成敲诈罪?
- [ 11-25]达芬奇叫冤,李鬼也打假
- [ 06-01]该给招生简章打打假了
- [ 05-23]"职业打假人"不该遭受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