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关注 > 正文

拔掉“中国三汽”头上的保护伞

www.fjnet.cn 2012-03-23 12:16  徐娟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从河南省汝州市往西,在公路两侧停靠着面包车、越野车、市政洒水车、小轿车、油罐车等各种车辆。它们都是报废车辆经过翻新改装后重新出售的,“出厂商”就是道路两边的各户农家。在这约10公里长的道路两旁,基本家家从事汽车改装。由于拼装车市场规模很大,这里被戏称为“中国三汽”。

不知广大消费者坐在这样的改装车上是什么感受,但就笔者的感觉而言是心惊肉跳——最基本的安全都得不到保证。然而,在不寒而栗之后,笔者感到更多的是不解。

不解之一,报废车辆的零件如何能够顺利地流到黑工厂?国家对报废车辆管理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强制报废、强制回收、强制切割外,明令禁止报废车辆零件以任何形式重新流入市场,可为什么在该地,买卖报废车辆零件成了公开的秘密?据报道,汝州市交警大队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声称,报废汽车都已经销毁,可当问及具体送到哪家报废公司,却又称不太清楚。而记者在拼装车“厂家”采访时,业主证实,这些车确是交警部门送来的报废车。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不解之二,“中国三汽”为何能够一步步做大?国家对改装车的打击一直在持续,非法出售组装改装汽车早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生产者、销售者、管理者不可能不知道。从报道的情况,公众不难看出当地已经形成了生产改装车的一条龙产业。当地政府虽然也曾对此进行过整治,但根据报道,“有关部门一查,拼装车的生意就会匿迹,但过段时间,还会照常开业”。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除了监管部门不作为、执法不到位外,还有什么令人信服的解释呢?

应当说,只要有关监管部门在改装车的零件来源、加工制作、运输销售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加以重视,这样的非法车辆要想流入市场都是不可能的,更别说形成“中国三汽”这样的规模了。但遗憾的是,如此多的职能部门、如此多的监管环节,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形同虚设。在它背后暴露的是地方保护主义在抬头,部门利益在作祟,监管人员在放纵不法行为,这才是问题的危害之处、可怕之处。

人命关天。一辆非法改装车“出厂”,就可能导致重大的群死群伤。据报道,这些改装车大多流入农村,有些竟然被当作校车来接送学生。这或许正是近些年农村校车事故频发、屡为社会诟病的一个原因。另外像市政洒水车、园林绿化车等,据知情人士透露,都是外地政府部门买走的。购买者开假发票,写的是新车的金额,其余的钱就放入自己的腰包。然而,汝州市有关方面、有关人员竟不考虑上述问题,为了私利,为虎作伥。

面对盖满地方保护主义烙印的“中国三汽”,大家都是输家。社会风气受到毒化,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消费者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而靠制售改装车发财者,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逃脱不了法律的严惩。看来,要彻底铲除“中国三汽”的生存土壤,就要彻底打掉地方保护主义的保护伞,依法严惩那些不法分子。(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