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关注 > 正文

“中国扶贫第一村”的启示

www.fjnet.cn 2012-04-18 17:43  戎章榕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日前笔者随省扶贫基金会、省扶贫开发协会调研组前往闽东调研,当了解到过去未曾听说的“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由来,不仅新鲜,更有感触。

“中国扶贫第一村”位于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封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了福鼎县磻溪镇下山溪村(赤溪村下辖的自然村)贫穷的状况,并配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关怀贫困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全面启动扶贫开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有关扶贫的红头文件。福鼎由此列为全国首批重点贫困县,经过近30年的扶贫开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340元增加到2011年的8185元,增长24倍;贫困人口从39.76万人,下降到3.8万人,下降了95.6%。这一升一降,从一个市折射出我国扶贫开发带来的巨大变化。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磻溪镇赤溪村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称号。

遗憾的是,如今知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人并不多。当年因为贫穷而出名,如今切莫因为生活改善而被遗忘。应当加强宣传,温故知新。赤溪村28年的扶贫历程,以笔者看来,其典型意义在于扶贫模式的创新。下山溪村贫困状况被披露之后,当地党政部门、社会各界都纷纷伸出援手,出钱出力,但由于自然环境过于恶劣,十年扶贫有成效却不明显。为此,当地政府总结经验教训,采取了新的帮扶形式,将22户88人的下山溪村整村搬迁到赤溪村建制村所在地。这种做法得到大范围推广,就是如今扶贫开发惯常使用的“造福工程”。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正在实施之际,从“中国扶贫第一村”寻找扶贫历史,增强扶贫的紧迫感,这是很有价值的。

虽然我国的扶贫事业成就显著,但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即便是赤溪村,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才5356元,与福鼎市8185元尚有不小的距离。贫困是个相对动态的概念,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此,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扶贫工作从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到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将是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经济越发展,越应当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赤溪村,同样面临跨越发展的问题。如何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机遇,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引导农民进行开发性生产,增强内生发展能力,过上富裕小康的生活,这不仅是形势所趋,也是新农村建设所期待、广大人民群众所盼望。

在我们调研行将结束之际,欣闻宁德市委、市政府新近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较之全国、全省扶贫标准又有新的提高。认真总结“中国扶贫第一村”的扶贫经验,持续推进扶贫开发,是应当着力抓好的一件事。(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