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兴业杯屏山时评网络征文> 关注 > 正文

让儿童快乐成长

www.fjnet.cn 2012-06-01 15:34  朱佳发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最近,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指南》要求:“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指南》还特别强调了儿童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研究表明,对幼儿进行拼音、外语、数学等“小学化”教育,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因为它大大剥夺了孩子参加游戏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阻碍了其大脑神经元和突触的生长形成,不利于幼儿大脑发育。“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反而会使孩子的多方面兴趣被压抑,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我们不妨看看发生在1968年的美国母亲状告幼儿园胜诉的案例。有一天,这位妈妈的3岁小女孩说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得知是幼儿园老师教的之后,妈妈十分吃惊,当即把幼儿园告上法庭,理由是幼儿园剥夺了小孩的想象力:因为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所有像太阳、蛋等圆形的东西,而幼儿园教孩子识读字母,使女儿丧失了这种能力。结果,幼儿园被判赔偿1000万美元,孩子所在的内华达州也因此修改了《公民教育保护法》,其中规定幼儿在学校必须拥有两项权利:1.玩的权利;2.问为什么的权利,也就是拥有想象力的权利。这正如教育家卢梭所指出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格健全、情感丰富、独立而坚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魄强健的人,而不是只会应付各种考试的“考试机器”。然而,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错误观念的蛊惑下,不少家长对儿童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十分重视对孩子知识等智力因素的超前教育,却忽视对孩子想象力、快乐心态、良好习惯、生活技能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总以为这些东西长大后自然就会。事实上,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健康成长、有效应对未来激烈竞争的意义,绝不亚于智力因素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更重要。心理学家已指出,童年是否快乐,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童年不快乐,长期被强迫学习各种不喜欢的东西,精神世界长期受到压抑,长大后就容易导致性格暴躁、自卑、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严重的人格扭曲。知识的欠缺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丰富,但人格的缺陷一旦在成年后定型,将很难纠正。

当然,在应试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大环境下,光靠教育部一个《指南》,势必难以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但是,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树立正确的儿童教育理念,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不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儿童,努力让儿童像他们本来的那个样子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福建日报)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