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南安“一村一品”的文化建设
www.fjnet.cn 2012-06-29 17:13 郑国防等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一村一品”的做法值得借鉴 主持人:南安“一村一品”文化建设对进一步推动我省基层文化建设有哪些启示?为此本报记者走访了省社科院研究员曲鸿亮。 记者:把“一村一品”从创办特色农业的领域,移植到创建特色文化的领域,南安作了一个积极的探索。能不能请你对此作个点评? 曲鸿亮: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讲,南安有四点做得比较好。 一是比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空心化”的问题。年轻人是文化活动的主要群体,但是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这样,农村人口“空心化”导致了农村文化的“空心化”。南安市的“一村一品”建设,结合当地优势,开展各种各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文化活动,使得留在农村的人群能参加他们各自喜爱的活动。 二是比较注重突出地方特色。“一村一品”建设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结合紧密,所以开展的文化活动能吸引群众参加,使文化建设拥有比较扎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比较好地解决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问题。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政府首先要做好的,就是满足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最基本的需求。南安的农村文化建设,让大家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农村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了保障。 四是探索了一条文化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孩子代表着未来,从南安几个特色文化村的情况看,他们普遍重视让孩子们从小接受文化熏陶,像金山村的农家博物室,山一村的侨乡儿童文化园,都是向孩子们输送文化营养的很好载体。另一方面,南安文化建设能与时俱进,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 记者:南安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是我省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那么,从全省的情况看,农村文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呢? 曲鸿亮:我个人对基层文化建设已关注多年,我觉得,我省和其他省市一样,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供求矛盾。就是说,我们现在文化生产力的水平,还不能满足农村人群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我们现在有很多文化产品,但真正适合这个人群的还不多。其次是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不够。比如能反映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些东西,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留存在农村,但对其传承力度就不够。第三是农村文化人才缺乏,这是尤其突出的问题。我们讲农村出现“文化空心化”,缺乏文化人才和文化队伍是个重要因素。第四是一些地方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还不足。另外,对文化有限的投入有的还不能真正落实,会也开了,文件也发了,但落实时还是打了折扣。第五个问题,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特别是山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南安这方面的实践,应当能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一些好的思路。 曲鸿亮:对。有四个方面值得借鉴。 加大投入。搞文化建设是要花钱的。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而且要把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目前的软约束变为刚性约束,通过相关的程序,将这种投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提高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执行力,强化问责。现在有的地方对农村文化建设基本没有问责,有一分钱不一定能办一分事。通过强化问责,可以保证在投入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有一分钱保证能办好一分事。南安就制定了乡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评办法,通过定期进行绩效考评,推动基层文化建设。 加快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设基层文化队伍,还是要立足本土。可以在一个村培养一些“文化中心户”。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专长,可以通过一些激励的办法,让他们把周围的人带动起来。 积极鼓励社会参与文化建设。文化建设还是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政府,一条是社会;光靠政府,总是有局限的。南安的创建特色村活动搞得好,一条经验就是充分发动华侨、企业家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一旦社会力量调动起来,多方支持参与,基层文化就能得到繁荣发展。(福建日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