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怎样走出“中国式暑假”困境

www.fjnet.cn 2012-07-09 09:37  包丽敏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一条内容为“美国小学生暑假要做的100件事”的帖子最近在微博上流传,用中英文双语列出的100个选项中,包括“开睡衣晚会、去野营、去远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访别人、去图书馆、烤饼干、带着微笑做家务、写首诗、做个艺术品……”其中第100条是:玩得开心!

这条帖子真假难辨、出处不明,却获得了众多转发和评论,网友们无非借它比对中国教育现状,抒发怨言和感慨,正如帖子中的一句追问:“我们的孩子在忙啥?”

其实发问的网友心里大概都清楚,我们的许多孩子正为“中国式暑假”忙碌呢。

暑假的到来,对他们来说,并不因繁重课业的中断而获得放松和喘息,而意味着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以花在一个又一个新的课堂,开启他们的“第三学期”。暑假对许多家长来说,绝不是可以让孩子在闲散中度过的一段逍遥时光,而意味着抓紧时间为下学期做充分的知识准备,或者让孩子掌握一门技艺。于是,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学习班、兴趣班迎来了“黄金期”,它们嘹亮地吹响了暑期“集结号”,打响生源争夺战。

这些家长们显然相信,在暑假里加班加点,是事关通往“成功”之路的惨烈竞赛,是事关人生能否得意的一场战争。

许多孩子不是为了从这些课堂上体会学习的乐趣,或者激发创意的火花,而是为了学习更多的应试技巧,掌握更多寻找到标准答案的方法,做更多的习题,记牢更多的要点……

这样的暑假,让孩子身心俱疲,让家长不胜其累,也让社会为教育现状感到困扰,为教育的未来担忧。上述那条真假难辨的微博的流传,折射出的其实正是人们身处这种现实所感到的强烈焦虑。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渐渐达成这样的共识:僵化而功利的教育方式无益于启迪孩子的灵性和创新能力,无益于培养真正有竞争力的一代。然而“中国式暑假”的困境是,很少有人真心喜欢这么做,而却认为应该这么做,或者不得不这么做。换句话说,人们不能按照他们希望的那样去做,他们付诸实施的其实是他们内心并不认同甚至感到不满的。

他们每个人可能都焦虑着,每个人都可能抱怨着,但每个人都身体力行着,而且争先恐后着。

从众是容易给人安全感的,随大流是低风险的,习惯于一种机制显然是最省事的。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朋友,他们一边或批评或不屑于这种教育的弊端,一边又无奈地四处打探着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因为“别人都在这么干”。

不为人群所左右,不为机制而折服,不仅需要强大的内心,需要独立自主的意识,也需要为“另类”选择承担后果的勇气。

其实“中国式暑假”的困境,不仅仅是中国教育当下的困境,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的困境:即人人都可能是批判者,但同时也往往成为合谋者。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7月7日文/包丽敏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