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中国式过马路”的标签化情绪

www.fjnet.cn 2012-10-17 10:27  傅达林 来源:京华时报 我来说两句

给违法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传播策略,如此才能收到引爆网络的奇效。

这两天,一条有关“中国式过马路”的微博引起热议,“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这条微博一天内被近10万网友转发,并且在网络上持续发酵。

给违法现象贴上“中国式”的标签,凸显出网络时代公民的一种另类表达风格,目的无非是通过这种“规律经验”总结式的调侃,对现实中较为普遍的集体闯红灯现象予以揭露。从正面意义看,这样的诙谐表达有助于引起公众对司空见惯违法现象的关注,影响那些同样围观的违法者去改变自己。

网络时代,贴标签更多的是一种引人注目的传播策略,如此才能收到引爆网络的奇效。例如就有人循着这种思路,总结出“中国式跨栏”“中国式上车”等等。不过对于行人闯红灯现象,“中国式”的标签贴得有些过于情绪化,反映出一些网民对国人某种“劣根性”的偏见。

与一些法治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闯红灯的现象比较严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就是中国人所独有,像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一些城市,行人闯红灯也很普遍。可是在“丑陋的中国人”认知中,即便是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不良现象,也容易被贴上“中国式”的标签。

贴标签当然是网民的自由,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标签本身,而是其背后的民众情绪。“中国式过马路”之所以引起热议,乃在于其凸显了现代化背景下民众的心态,情绪化的表达将焦点集中在国人漠视交通规则的劣根性上,并产生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焦虑。相反,对于原本应该成为讨论主题的严格交通执法,却极可能被舆论所忽略。

说到底,公民良好出行习惯的养成,遵守交通规则文明操守的形成,虽然与个人的品德修养相关,但根本上依赖于严格执法塑造的公民社会环境。忽视这一点,在公共传播领域中动辄打上“中国式”的标签,极可能造成偏见性的误解,干扰公众对解决违法现象的信心与方向。就此而言,集体闯红灯的行为当批,但“中国式”的标签不宜泛滥。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