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民众举报热情不能靠悬赏
www.fjnet.cn 2013-02-20 16:28 朱四倍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建立证人保护制度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8202人进行的一项题为“如果得知腐败信息,你会选择实名举报吗”的调查显示,47.8%的受访者确信实名举报对于反腐败的作用很大,但落实到行动上,只有15.8%的受访者表示“得知腐败信息,自己一定会进行实名举报”。(2月19日《中国青年报》) 尽管多数公众认为实名举报对于反腐败的作用很大,但何以只有15.8%的受访者愿意行动呢?或许原因并不复杂,但深究起来,实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课题。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材料显示,在那些向检察机关举报涉嫌犯罪的举报人中,约有70%的举报人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打击报复或变相打击报复。更要命的是,各类隐性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行为,因其手段“合法”,行为隐蔽,难以界定,一直处于法律救济的边缘死角,由此,“仅21.6%受访者对目前保护实名举报人的现状给予正面评价”和“78.8%的人认为当下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恐怕就不难理解了吧? 客观地说,我国不少法律法规都对公民的举报行为作了保护性规定,但这无法阻止报复陷害举报人案件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立法上的缺陷、制度上的漏洞。有关法律对举报人的保护规定过于抽象、笼统,对报复陷害的主体、对象规定过窄,举报程序不规范,奖励不到位,重惩罚轻预防等。正因为如此,直面“78.8%的人认为当下迫切需要在法律层面建立举报人保护制度”的焦灼民情,就是一种必须。 必须认识到,举报工作实质上是一项群众工作,如果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举报工作就寸步难行。而让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屡次上演,显然无法让民众与举报结缘,除非是走投无路。但发展到走投无路的时候,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悲剧,更是对法律的讽刺和嘲弄。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