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疑罪从无”是对见义勇为的温暖“特赦”

www.fjnet.cn 2013-02-26 15:11  许晓明 来源:新华网 我来说两句

在没有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应当认为救助人不是侵权行为人,而是好心施救人;只要救助人尽到通常注意义务的,不对救助不成功的后果承担责任。《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在2月22日举行的深圳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提请初审。(据《羊城晚报》2月25日报道)

听多了“农夫与蛇”的故事,面临事后可能“粘上”的误解、纠纷甚至讹诈的风险,援助他人之手,应该伸出去还是缩回来?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纠结情绪。

见义勇为反遭诬告乃至被判罚,这样的故事虽然不是主流,却具有极大的“杀伤力”,让有心施救的人心有余悸,由此又导致有些老人和伤者丧失救治宝贵时间的悲剧频频发生。《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的出台,是终结人们在见义勇为中重重顾虑的有益探索,值得肯定和推广。

弘扬见义勇为的行为,不仅考验着个人的素养和爱心,也考验着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特别是法制环境的支撑。援助他人者,也要顾及自己的利益,这是当事人最基本的合理要求。当一个救助他人的人,不被理解,不被赞同,甚至还要遭受名誉、经济乃至身体上的变相“惩罚”,见义勇为必然遭受遏制乃至扼杀。

司法是社会诚信体系的底线,是社会正义的最后守护者。见义勇为者,即使不图名利,也需要社会环境、法制环境保障好其自身利益,并能够以适当形式给与回馈,才能扶持有爱心的者,弘扬见义勇为的风气,培养壮大整个社会的浩然正气。

在《深圳经济特区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草案)》确立的司法理念下,面对施救者当被告的特殊官司,严格遵“循疑罪从无”的宗旨,没有铁证不轻易造成“冤案”,是对见义勇为最大的呵护。道德良心是社会发展巨大的推动力,同时也是敏感而脆弱的因子,行善而被法律苛责是极大的伤害,行善而被宽容对待则是温暖的鼓励,馈赠行善者以善意,社会的善意之光才会日渐光大。

许晓明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