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应对灾害需要更多“科技支点”

www.fjnet.cn 2013-04-25 17:56  周继坚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战胜自然灾害,需要不被灾害吓倒的勇气、休戚与共的群体凝聚力和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而这些都能在科技产品中找到支点。

芦山地震灾情牵动人心,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力量深入灾区,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减少损失。一起投入救援的,还有可以自由变形进入复杂垮塌区域的搜救机器人、“空中指挥官”旋翼无人机、一次能充满200部手机的高能量电池……这些科技“宝贝”,在抗震救灾中立下奇功。

在地震灾区的外围,大量的灾情报告和对接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汇集分流,也将一线和后方的救援力量整合在了一起。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近5年后,人们在应对新的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时,心态上更加从容,方式上更加多样。这份自信,除了来源于高层的指挥有方,也在于5年间科学技术进步显示出的巨大能量。无人机、机器人技术的成熟,飞信、微博等网络技术的运用,帮助人们突破了种种物理空间的局限,有效提高了救援效率,增强了人们的信心。

战胜自然灾害,需要不被灾害吓倒的勇气、休戚与共的群体凝聚力和科学高效的指挥体系,而这些都能在科技产品中找到支点。从芦山地震灾区来看,倒塌的房屋、滚落的山石、瘫痪的电网,给被困群众生存带来了困难,给外部力量驰援带来了阻碍。要解决这些超越人力极限的困难,需要有突破这些地理、物理阻隔的技术。

科技是一种了不起的物质力量。无论是在抗击灾害的过程中,还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需要,都应更加重视科技在防灾抗灾中的作用。一方面,科技进步要强化技术创新。分析近年多次发生的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灾害的破坏力具有一定的共性,所遇到的救援困难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生命探测、物理破拆、人员救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增强相应科技产品的研发,有助于在救援中及时化解困难、提高救援效率。

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突出平台建设。由于抗灾救灾是一项涉及庞大人员、物资、信息调配的系统工作,应当通过信息科技产品的研发,强化侦察、调配、保障等统一指挥平台建设。芦山地震后,各大通信企业迅速建立起资讯传播、寻人平台、应用软件平台,加速了信息流的组合和使用,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科技协同的力量。应当使这些新的科技应用常态化,形成对接共享的机制与合力。

俗话说,有备无患。科技进步还应进一步强化灾害预警和灾害预防。要建立起常态化、更精密的灾害预测技术,推动技术产品应用大众化。同时,在基础设施和居民建筑物的建设上,要更好地体现防灾意识和科学意识,强化质量标准和技术应用,让建筑物成为智能的避难场所。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努力中,科技研发和运用大有可为,人们维护美好家园的期望,需要更多的“科技支点”。

  • 责任编辑:唐丽萍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