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求证”不应成为“恶意不实之言”的挡箭牌

www.fjnet.cn 2013-05-03 16:12  咄  休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自网络诞生,网络谣言就随影而至。尤其进入微博时代,微博谣言也已成为损害个人、机构名誉,影响社会生活、公共行政的网络怪病。虽然,我们不能排除一些出于“善意”,却由于条件限制,而发布的“不实信息”,但我们也不能对“恶意”传播的虚假信息视而不见。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也正是网络的出现,坊间的“茶余饭后”之言,转变为今日的“广场言论”。微博无疑促进了这一转变过程。于是乎,冠之以“据说”、“有人说”、“朋友告诉我”、“求证”、“求辟谣”等名头的言论,被放置于微博上来。无论是“据说”、还是“求证”其实都暗含一种逻辑,即“此言源头不在我,无需为言论是否真实负责”。但这种逻辑也忽视了一个前提:言论并不是无界的。言论应该为言论的后果有足够的承担。如果坊间的“茶余饭后”是一对一或者小范围讨论,那么“广场言论”,则是借助微博形成的一对多的宣扬;如果“茶余饭后”是一种“传播,那后者就是一种扩散。如果说“茶余饭后”的讨论,不会带来“即刻危险”的后果,这种言论也不应该受到限制的话,那么扩散“广场言论”,就应当谨慎了。因为不实之言,在微博的扩散下,作用实不能小觑。

但,即使是“不实之言”,也有“善意”、“恶意”之分。“善意的不实之言”,是出于良好的目的,但由于能力不及,未查实,而轻率发布的不实信息;“恶意的不实之言”,是出于不良,甚至是获利目的,而主动发布不实信息。如果我们可以对“善意的不实之言”网开一面,对于“恶意的不实之言”就不能听之任之了。据新华网报道:国家互联网信息办正部署打击拼接图片的诽谤,以及以“求辟谣”“求证”等方式故意扩散谣言。这也正是要控制“恶意的不实之言”。

正如新浪网友所说“既然在微博上每个人都说话,那就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微博用户的事儿”。这是倡导一种“言论责任”。如果微博用户都把自己的言论当做自己的事儿,那么,以“求证”、“据说”做挡箭牌的“恶意”、“不实”之言,也绝难逃遁。如果微博用户都能为言论负责,网络治理的出发点或许就不是如何打击“恶意之言”,而是如何保护那种“善意之言”。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