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教育部向低质研究生说“NO”

www.fjnet.cn 2013-08-26 08:42  武洁 来源:广州日报 我来说两句

7月中旬,教育部下发了一份《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特别提出对研究生实行严格的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同时也要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8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这句多年前流行于研究生群体的戏谑之语,如今仍然是当下研究生教育的真实写照。尽管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考博需求日渐增长,难度也有所增大,但研究生一旦考上,便几无毕业之忧,却始终是个不争的事实。

为了帮助门下的“弟子”顺利获得学位,导师们的确不遗余力,甚至使出了浑身解数。现实中,想方设法帮助水平较弱的研究生完成论文不说,更有甚者,为了帮助学生通过“答辩”,答辩委员会基本是导师授意和安排下的相熟同行,由于都是同专业的学者,甚至还常常有着“师兄”、“师弟”之类的学术血源,导师之间形成默契,互相给对方的“弟子”开绿灯,更是成了普遍存在的潜规则。

然而,真正意义上负责的导师,其实更应体现在培养过程的兢兢业业,在论文答辩上应当秉持“严师”之风。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在研究生的培养阶段,导师的作用恰恰在弱化,尤其是当下导师日益“老板化”,忙于拉项目、跑关系,学术产业化、生意化的导师们,无暇顾及研究生的培养,研究生平常连“老板”的面都见不上,研究生培养成了“博士带硕士,师兄带师妹”,培养质量自然可想而知,假如到了论文答辩环节,导师再不施以援手的话,研究生的淘汰率恐怕会相当惊人。

可见,研究生的低淘汰率,某种程度上恰恰是对研究生培养低质化的掩饰。当导师的作用并不体现于日常培养,而只是出现于论文答辩环节时,又何尝不是一种角色的倒错呢?

研究生“淘汰机制落空”其实是对“误人子弟”的掩饰,而研究生培养乱象的背后,其实绝不仅仅是个“淘汰机制落空”的问题。导师职责的异化,研究生角色的错位,甚至整个学术生态的逐利化与交易化,或许才更需反思。

  • 责任编辑:林雯晶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