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隐喻民生质量亟待提高
www.fjnet.cn 2013-09-12 09:13 张敬伟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最近3个月更是持续站在43万亿元关口之上,并且已较2008年8月的20万亿元规模翻了一倍还多。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三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其中,活期存款超过16万亿元,定期存款超过27万亿元,显示出存款定期化的趋势。(9月11日《新华网》) 爱储蓄是东方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尤甚。手有闲钱,生活无忧,这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体现;这和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人的寅吃卯粮,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消费观。而且,中国人的高储蓄也似乎比西方人有着更为鲜明的优势——美国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是寅吃卯粮惹的祸,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也有高消费作祟的魅影……中国人存钱多,中国更不差钱,所有才会购买万亿美元以上的美国国债,欧洲才会不停向中国求援。 但甘苦自知,国人的高储蓄率就一定代表国人有钱吗?未必。中国的确是“国富”了(全球第二的GDP,超过10万亿的财政收入),但“民富”则是打折扣的。正因为民富不足,国人才拼命攒钱——这是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因为有缺才会补漏。因而,透过中国居民高储蓄的表面现象,实则看到的是民生质量的低下。 一高一低间,尽显中国社会系统性的尴尬现实。收入水平整体不高,但物价水平普遍偏高,即使人们刚刚从上一周期的高通胀痛苦中走出来,也不得通过攒钱储蓄的方式求得心安。而且,愈是低收入人群,越无奈地存钱储蓄,以缓释现实生活时刻面临的压力。民生本与社会相连,公共政策的惠民效应本应发挥作用,然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草创初成,社保医保的全覆盖还是低水平的。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无法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因而也无法让国民将手头的闲钱转化为消费力。中国储蓄率高的实质是:国家和社会不保只能存钱自保。 如果说社保体系不健全,高储蓄彰显了民众的远虑。中国社会令人不安的“近忧”也推升了公众的高储蓄,而这更加拉低了民生质量。高房价不仅造就了一大批的房奴,也促使年迈的父母为孩子储蓄拿首付和还债,更导致年轻的父母为孩子的未来去存款。还有,独生子女时代不仅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而且也让养儿防老的传统破局,加之社保制度的不健全,让如今的父母不得不为未来的养老存款。对现实的焦灼和对未来的焦虑,让中国人不得不加入到储蓄的大军中,尽管普通中国人手中并没有多少钱。 如果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让居民手中的钱动起来增值,人们也不会选择跑不过通胀的储蓄方式。但房市不可靠,股市更加令人不安。“一梦回到十年前”,是股市给予散户股民的最痛彻体验。地下钱庄的一度盛行,民间投资公司的曾经喧嚣,高利贷式轮回的资金链断链,害苦了一大批追求高息的人。 正因为如此,人们虽然不满银行的乱收费和服务质量地下,还是觉得钱存银行最保险,这实际上折射了民生的无奈。 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形势面临挑战,在外需不振投资乏力的情形下,激活内需市场才能确保中国经济的永续增长。让43万亿居民储蓄动起来,转化成现实的消费活力,这是最大的改革红利。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让居民敢于花钱,就必须完善社保体系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民生。只有让民众觉得现实很幸福,未来有愿景,存在银行的“死钱”才能发挥市场活力。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7-16]“人均存款7.7万元”不靠谱
- [ 05-01]中国人喜欢攒钱 储蓄率高达50%以上消费增速回落
- [ 09-06]养老制度改革不可“选择性借鉴”
- [ 08-19]财政部研究员:公务员工资进入上涨周期
- [ 09-04]国家卫计委:中国人口老龄化主因绝非计划生育
- [ 09-01]社保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已上交
- [ 09-06]我国将加快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实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