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防灾不能仅以“预警”交差

www.fjnet.cn 2013-10-11 08:07  姜琳  姜伟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我来说两句

一场早已预警的台风,还是让浙江宁波、温州、杭州等地遭受重创。特别是县级市余姚,竟有70%城区被淹,83万人受灾,包括孕妇在内的不少市民几天断水断粮。面对灾害,人们不禁要问:发布“X色预警”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现代气象科技虽然不能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已经为防灾减灾预留了时间。早在4日,中央气象台就发布了台风“菲特”“橙色预警”,5日又将其提升为最高等级的“红色预警”。但是直到7日台风登陆,并且已经形成严重内涝灾害,受灾地区还有许多员工依旧艰难涉水前往单位,许多家长还在发愁是否该送孩子上学。这说明,即便是“红色预警”,也没能全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预警的目的是防灾减灾,防患于未然。能否达到目的,关键在预警之后的工作。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强自然灾害的预警预报,各地也制定了防汛防旱等应急预案。但细察其内容,一些预案大多停留在政府和相关行业内部,缺乏使全社会一呼百应的举措,将预警和防灾减灾上升到法律规定的地方几乎没有。这就意味着防灾减灾更多倚赖政府及相关单位的临时决策与工作,防灾效果取决于相关领导干部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一旦有关领导“判断失误”“估计不足”,预案便会沦为一纸空文。

在香港地区,一旦气象部门发布8号风球预告,所有企业自动停工直到预警结束。再如日本,如果气象部门发出的警报在7时之前解除,则一切照常;如果是7时以后解除,学校在两小时后开始上课。有了这样一些硬性规定和惯例,灾害来临时无须政府发号施令,百姓便知如何应对,减少无谓的灾害损失。

暴雨也好,台风也罢,各种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但只要预防充分,就能减少损失。气象预警不能仅是一种提示,还应把预警和应对、处置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制度性建设,使政府工作向社会大众延伸、“落地”。

新华社北京10月10日电

  • 责任编辑:林锦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页面无法找到
 
页面没有找到,5秒钟之后将带您进入首页!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