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公平,养老保障全覆盖之后的改革期待
www.fjnet.cn 2013-11-04 14:49 李 斌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我来说两句
“谁家没老人,谁人不会老?”养老的话题,像一根缠绕在国人心中的琴弦,轻轻撩拨,就能激起几多情感涟漪。近日,人民网联合专业第三方调研机构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反对延迟退休,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退休双轨制不合理。 现行退休年龄肇始于1951年,时至今日,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人口预期寿命提高和养老金的未来缺口,照旧沿用显然已不妥当。环视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的欧美国家,退休年龄也高于我国现有标准。延迟退休似乎是势在必行的事,然而反对声音一片,究其原因,并不在于厌弃劳动,真正的“岔子”出在了对公平的焦虑上。这种公平焦虑的现实因子,首当其冲就是养老金“双轨制”。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双轨制”,本就是1993年引入养老保险制度时遭遇机关事业单位阻力的改革遗存,因缴费和享受待遇的巨大差别,而今成为拉低国人公平感的“下沉螺旋”。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试点早在2008年就已着手进行,但5年时间过去了,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先期试点省市,除了广东省开始小幅度的“半吊子改革”,其他大都畏缩不前。双轨制改革破冰有多难,透过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停滞就可窥见一斑。而不改机关只改事业单位的推进方式,本身就在公平性上站不住脚,成为改革推进的一大软肋。 与双轨制久拖不改相映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虽然连续9次调高,但仍赶不上工资提高幅度,以至于出现了企业养老金替代率跌破国际警戒线的局面。除此之外,城镇居民和广大农民的养老保障也暗藏隐患。比如,许多地区的农民养老金每月不足100元,相较于飞升的物价,根本不足以安享晚年。不患寡而患不均,芸芸众生对贫富鸿沟的担忧、对公平正义的焦虑,连同对改革停滞的不满,堆叠在一起,成为摆在执政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道民生考题。 我国已经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全覆盖,但盛名之下,是巨大到足以冲击社会耐受底线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职业差别。连同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未很好地发挥出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反倒日渐成为收入差距马太效应的助推器,成为个别群体维持高福利待遇的挡箭牌。有碍公平的畸形社会保障制度,显然不足以支撑中国号这艘承载着13亿人幸福希望的大船,顺利驶过老龄化社会的暗礁阴云地带。 沸沸扬扬的舆论焦点,嗷嗷待哺的民生渴求,呼声日涨的改革期待,汇聚为共同的改革指向,那就是一个更加公平、更多含金量的养老保障体系。在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后全覆盖时代,对普惠共享的追求理应让位给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成为保障民生的第一要义。对改革者来说,当务之急是牢牢守住公平正义这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和改革共识,拿出清晰的路线图,用缜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变革,消除不平等的双轨制,抹平城乡福利鸿沟,填充弱势群体养老洼地。 回望历史,当年思想大解放、百万大裁军、国企破三铁,改革阻力一点不比今日少,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在任何时候都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展望今日之养老体制改革,改革者是否会被“浮云遮望眼”,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一定会给以清晰回答。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1-04]广场舞综合治理难掩健身场所稀缺现实
- [ 11-04]“职业年金”:呼之欲出,还是不合时宜?
- [ 11-04]孟晓苏:“以房养老”产品或在明年一季度推出
- [ 11-04]“48元养老金”具警示意义
- [ 11-04]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紧抓“牛鼻子”
- [ 11-04]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几无进展 顶层设计两条路可走
- [ 11-04]专家:推职业年金应先解决养老双轨制
- [ 11-03]“以房养老”下月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