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教育讲堂 > 正文

“老师去哪儿” 直击乡村教育之痛

2013-11-13 07:40  杨朝清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一初中学校日前被爆因缺老师而两个多月停上语文等课程,当地教育局回应已紧急安排8名支教老师,这些新老师已全部到任上课。近几年,这所地处贫困山区的乡村中学开始出现教师流失现象,学生人数有增无减,教师却越来越少。(11月12日《京华时报》)

当学生们满怀憧憬到学校,却发现由于教师短缺,语文、政治、历史课程都无法正常上课。一句“老师去哪儿”的疑问,充满无助与悲情的色彩。这边厢,学生人数有增无减;那边厢,教师却越来越少,教育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断裂甚至脱节,最终导致学生以“自习”来度过课堂时间。

“教师去哪儿”的背后,是乡村教育之痛。在一些偏远、落后的乡村,教师短缺导致学校无法安排老师正常上课,影响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人格教育。以大化县为例,各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教师匮乏问题,城区教师又难以调配,乡村教育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这一点,与大中城市教师“一位难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城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更为失衡。在城市里,教师工作稳定、待遇良好、社会地位较高,是许多人心目中的“香饽饽”;在乡村里,教师收入低微、福利稀薄,工作环境艰苦,是一个“苦差事”。在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乡村教师这一岗位对求职者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来”,一部分教师又选择“走出去”,必然会导致教师短缺。

作为乡村教育的守望者,教师也和其他弱势群体一样,在薪酬、待遇、福利、身份上承受太多的“痛点”。当不堪重负的乡村教师选择退出的时候,留给全社会的是一个又一个艰辛与悲怆的背影。

要破解“老师去哪儿”的难题,就必须强化物质激励、提升社会认同、注重人文关怀,让乡村教师的劳动更有价值,让乡村教师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乡村教师固然要能够“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政府和社会组织却不能忽视对他们的保护与关心。毕竟,有教师在,乡村教育的希望就在。只有不断提升公共关怀,改善乡村教师的生存境遇,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充满希望,遥远的乡村才会重燃人文教化之灯,照亮寒门学子前进的道路。

(杨朝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