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瘸子丢了拐棍”,这一偶或见诸报端的比喻有什么不妥之处吗?一般人也许习惯于这种通俗的表达,甚至觉得“生动形象”,但从残障人士的视角出发,却是不一样的效果。 近日,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机构发布《中国印刷媒介残障报道监测报告》。报告显示,媒体关注残障人士较片面,主要集中在残障人士残疾本身及其健康或康复方面,忽略了报道残障群体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重要方面。还有部分媒体仍采用歧视性词汇形容残障人士。 对社科院这一报告提出的问题,网络上的理解与反思之声明显不足,却不乏不以为然和小题大做的质疑。从生活感受来看,“瞎子”、“瘸子”一类对残障人士的“俗称”,谈不上日常用语的“禁区”,即使出现在公共话语体系中,大部分人似乎也没觉得很不适当。然而,正是这种泰然处之,暴露出目前语言歧视的普遍性。 事实上,有关歧视性用语的讨论并不少见,“剩男剩女”称呼涉嫌歧视单身人群、呼吁为“阿尔茨海默病”正名等舆论热点,都反映出人们对语言歧视的认识。对字面言语的斤斤计较和对歧视的敏感嗅觉,并非只是简单的情绪反应,蕴含的是不同群体对社会生存现状的诉求。 目前,残障人群在出行、求学、求职以及婚恋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诸多不便与困难,他们被视作社会、家庭负担的情况很普遍。媒体和公共视线对他们的关注,集中在同情与援助上,但始终将他们视为弱势群体,未能正视他们追求正常生活的权利。随口一句残疾人、瞎子,在一些人看来也许就是一种“客观描述”,但其中却内含对一个人不健全、不能胜任正常工作的判断倾向,传递出冷漠与轻视的意味。 尽管不乏公共政策上的支持,但残障人群的社会活动空间依然狭窄。诸如盲人只能当按摩师这样的印象,是很多人对视障人群发展空间的唯一概念。强化残障群体身体上的劣势,将其作为一种划分人的标签,实质上就是将人的价值简单化、扁平化。人的角色是多样的,无论身体状况如何,都有成为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可能,应该说,“残疾人”绝不是一种社会身份,更不是一个人的特征属性。 语言是生活化的,因而必然是包罗万象,也会包容很多粗糙直白的描述。对一样事物的不同表述,体现了不同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从这个角度看,语言表达上的斟酌与慎重,绝不是徒劳无益的“文字游戏”,更不是不必要的“过敏反应”。 语言是对生活的体现,反过来也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观念,因此,体现在语言中的尊重,不仅有价值层面的重大意义,也有着积极的社会效应。作为公共话语体系的搭建者,媒体要率先检视自身,担负起舆论的先锋责任,用最敏锐的视角和最严谨的表达,从语言文字层面的“净化”入手,推动消除社会中的歧视阴霾。 |
相关阅读:
- [ 12-15]社科院报告:路灯不亮称“瞎子”是歧视残障者
- [ 12-06]消除歧视 如此梦想不该破碎
- [ 12-04]清华女研究生吐槽求职遭歧视:公司偏好男生
- [ 12-03]教师招聘搞学历歧视请给个理由
- [ 12-02]医院岂能歧视艾滋病患者
- [ 12-01]习近平:防治艾滋病要消除社会歧视
- [ 12-01]艾滋病患者:受侮辱歧视最严重是在医院
- [ 11-30]中国防艾临挑战:流行形势严峻 制度歧视待消除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