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新媒体时代的春节文化

2014-02-12 17:08  刘  琼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强化文化身份 实现文化现代化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人具有极强的模仿性,他人是自己的镜子。在信息一体化时代,个体的人改变了对于整个世界以及他人的认知程度,也在信息的影响和暗示下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种背景下,表面看起来观念更加民主,生活更加丰富,文化更加多元,事实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更加趋同,更加单一,文化的多元化受到的威胁最明显。就我国目前文化发展来说,有两个倾向值得警惕。一是在传播中,由于各种有意无意有知无知的原因,人们误把文化的现代化等同于文化的全球化,产生这种误会的直接后果是,把民族的独立的传统等同于保守和落后,等同于需要摒弃和改造的文化;另一个则是把西方文化等同于全球文化的标本。

在这种背景下,守护传统节日,守护一个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和形成的生产、生活、情感、审美等形态,不仅仅是记住一份乡愁,也是对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文化存在的审视。而当前最现实而迫切的是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由农耕文明快速发展至今的我国社会,正在经历一次阵痛,即如何实现中国当代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毫无疑问,只有文化的现代化才能将一个民族真正地带入现代化的轨道。与科技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工业的现代化不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不是彻底更替的过程,而应是有序继承、有机更新的过程。有机更新的前提,是完成对经过历史淘洗、岁月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准确继承。在继承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核和经典本体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文明形态的变化和人类观念认识的提升,扬弃其与时代发展背道而驰的成分,丰富、扩充、发展传统文化的当代内涵和时代表达,形成新的传统和精神。

春节文化的现代化,具有不自觉和自觉两个过程。人们借助网络表达节日情感,这种变化起初是偶然的,但明显的使用效果和传播优势,使其迅速被接受、被传播,甚至被固化成一种年俗,之后的使用便是人们自觉选择的结果。在新媒体时代和商业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对于春节文化的传播,提倡用多种形式将春节作为一个节日具体化、可操作、可传承。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必排斥各种商业手段和策略,客观上它也有助于扩大传播,使春节具有可以看到的“物质形式”。

关于节日文化,要看到其对于一个民族精神和心理建设的重要意义。圣诞节的广为传播,强大和本质的力量是这一天作为基督或耶稣诞辰日的宗教仪式感。所以,春节文化的现代化,最关键还是要在厘清春节文化的仪式本体、情感内核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春节的文化价值的传播,强化对春节的文化感知。至于春节的文化价值,研究已经很丰富了,但要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讲述这些价值,比如孝慈仁爱、祈福祝愿、和谐和平等,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精神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讲清楚这些文化的内涵,这个节日就具有了文化价值感,就会有向心力,被重视,被向往,才不会落伍。

《 人民日报 》( 2014年02月11日 14 版)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