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时政观察 > 正文

24字不短,核心价值观构建路更长

2014-02-13 10:45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人民日报》昨天隆重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并配发评论。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提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24个字,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概括。这是中国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大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全新的东西,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已经存在500年,价值观的传递是其最大推动力之一。但它又是发展的,尤其是中国作为上世纪末以来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为它打上民族与时代的烙印。

有人看到这24个字,第一个反应认为它长,不如西方最流行的“自由、民主、博爱”价值观简洁。这或许是中国社会目前的最大问题: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容易把西方的已有做法当标准摹本,我们对离开这个摹本一步都会感觉不靠谱。

西方价值观的形成有其历史条件,而且世人今天所熟悉的那几个词,是经历反复筛选后,对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总结。“自由、民主、博爱”的简练并非总能对应整个西方社会的复杂性,我们知道,近代西方曾经充满灾难,大国彼此倾轧,它们能大体作为一个整体被辨认的时间很短。

总结可以更潇洒,追求对外展示的效果。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更迫切的现实功能,它需要凝聚社会,提振信心,能够涵盖中国社会的庞大,又能引导13亿人民形成共识。中国的价值观既是总结,也是建设,它是社会主义中国不断改革、发展的精神支点。

也许过多少年之后,我们将有能力用更精炼的词汇概括整个国家的精神追求,这样的“精炼化”将是自然过程。我们今天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方面面从物质到精神都需艰苦打拼,在这24个字当中,我们会一时犹豫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的确对今天的中国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少。

中国人现在最需要的是自信,但可以支持我们自信的东西并不多。这个国家的文化精英们应当意识到这一关键性短缺,对可以增加社会自信的每一处资源都精心爱护。我们需致力于让中国社会的自信至少够维持它的运转和前行。

改造处于落后的庞大中国是充满挑战的事业。中国不可能走“封闭性”发展之路,中国被迫从一百多年前开始大规模学习欧美,同时必须脚踩中国现实。中国不仅大,而且多民族,内部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的发展不能只奔最前沿目标,其他什么都不顾。中国需要以最小社会代价,完整、和谐地过渡到现代化,而不能支离破碎地走向未来。

如果这24字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强有力的社会建设中去,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基础就将得到夯实。这是对中国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思想工程,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尤其应为它的成功奉献力量。

社会主义中国是所有人的中国,这个国家不会允许某个特权阶层的长期存在。民主和法治,以及它们所保障的公平正义都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这是现代中国向13亿人这一人类最大群体所做的郑重承诺。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随国家的改革一路同行,谁也别错以为国家层面的大事件事不关己,或者自私地等着“吃现成的”。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