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对此,一些代表委员追问:假设一个月22个工作日,2000多元补贴相当于每天100元,难道公务员需要整天在外面跑?此外,如果公车拍卖不够公开透明,或将导致国有资产贱卖流失。 挂了20多年空挡的公车改革,不仅是“群众最期盼的改革领域”,也是“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改革环节”,理当成为最先被啃的“硬骨头”之一。事实上,现在已经有很多地方启动了地方性的车改,公开的官方数据也都宣称节省了不少财政资金,或多或少都看到了一些改革效果。问题只是,大多数的公车改革,因为是“自己割自己的肉”,所以都改得不是很彻底,不仅保留专车范围没被依法提升到省部级,高额的车补和混乱的拍卖,更加饱受质疑。 高额车补之于公车改革,本质上是一种“赎买”,就是说:不给你专车坐了,但是给你发钱,咱们交换。明明就是不合理的东西,因为高额车补的赎买,反显得被取消公车的公务员是改革的牺牲者,这显然有点颠倒黑白。也正因为如此,公众往往对用高额车补交换来的公车改革颇有微词,远高于当地平均工资且严格按照等级发放的高额车补,事实上成了一种“级别工资”——本来只能公车私用,现在还能把钱装进口袋,谁说不是“创薪”呢? 另外,公车拍卖的混乱同样是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不是预料不到,也不是杜绝不了,说白了就是利益交换,一边是无人疼爱的国有资产,另一边是赤裸裸的内部利益与关系户,公车被贱卖因此成为大概率事件。可不可以委托社会化的拍卖机构公开拍卖呢?可不可以实行网上公开竞价拍卖呢?可不可以规定内部人士不得参与呢?规范公车拍卖办法很多,关键还是有人想要从中谋取利益。 其实,高额车补成为“级别工资”的问题,同样不缺乏制度的手段和技术的手段来解决。比如说,车补一律不得发放现金,只能以公务卡的形式使用;根据岗位性质而不是官位级别设置每月最高限额,但是没有使用完的一律退回财政,不得作为个人福利;最关键的是,每次使用公务卡付费乘车都要留下详细使用记录,上车时刷卡下车付费时再刷卡,留下包括起止地点和乘车时间在内的使用痕迹。 以现在的网络金融技术手段,让每次公务乘车都透明公开,将不合理的公务乘车甄别出来,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搞这样严格的监管?还是,容许高额车补事实上成为一种新增福利?“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描述改革决心的关键词,具体到公车改革,最核心的就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公车改革只要能够“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不是奔着官员私利而是奔着公共利益而去,就不怕没有好的制度设计和好的技术手段。高额车补也好,拍卖假拍也罢,说到底都是改革不彻底和改革变味的表现,而不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舒圣祥(湖南 职员) |
相关阅读:
- [ 03-07]五粮液再卖公车今起报名 又有一辆悍马
- [ 03-07]车改不能“左手换右手”
- [ 03-06]公车改革:“钱袋”扎紧、监督跟紧
- [ 03-06]敲定公车改革,回答别是“你懂的”
- [ 03-06]全国统一公车改革即将启动 一般公务用车将取消
- [ 03-05]启动公车改革得民心顺民意
- [ 02-26]“应付式车改”呼唤“主动式监督”
- [ 02-26]公车拍卖莫成“掌勺者自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