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再难处境,也不忘发展经济初衷和目的

2014-03-14 11:21  魏  倩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3月13日,2014年全国两会的最后一天,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答问中多次谈及了经济增长与民生问题。

对于中国政府来说,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提到,现在我国每年要新增城镇劳动力就业1000万人以上,还要给六七百万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有一定的空间,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

李克强总理表示,GDP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5%左右,“左右”就是有弹性的,高一点,低一点,我们是有容忍度的。至于下限是什么,那就是这个GDP必须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居民收入有增长。他说:“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是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一度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调控空间和手段又非常有限,国际舆论担心起中国经济“硬着陆”。但是,中国政府在没有用大剂量短期经济刺激的情况下,2013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了7.7%,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2.6%,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显然,经济增长与就业等民生问题有着天然紧密的关系,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也传递出世界主要经济体更加看重增长和就业的关系。2014年,中国经济GDP增长率定在了7.5%左右,CPI目标为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6%。

之所以是这个数字,李克强总理解释说,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也难以增加社会财富。”归根到底,是要坚守民生的底线。

在人口超过13亿的中国,就业等民生问题尤为重要,“一个家庭没有一个人就业,真是毫无生气,没有希望。”这是他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克强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此前,他在一次经济座谈会上说,在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劳动力总量都将在8亿以上。所以对中国政府来说,首先面临的问题或压力还是要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中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不仅有总量压力,还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

2013年,国务院接连出台的很多措施都将稳增长同调结构、惠民生紧密结合。例如,棚户区改造就既可加大投资,也可间接增长就业,还能让中低收入群体提升居住环境。

但是,“今年的挑战依然严峻,而且可能会更加复杂。” 李克强坦承,既要稳增长、保就业,又要防通胀、控风险,还要提质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标的实现需要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可以说是高难度的动作。

李克强指出,“破困局要用智慧。我们保持定力,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明确了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就是增长和就业不能越出下限,通胀不能突破上限,而且着力促改革、调结构,让市场发力。”

简单说,就是GDP必须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得居民收入有增长。那么有了上下限的合理区间,也有了明确目标,但还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落实。可以肯定的是,在民生保障方面,今年政府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

从李克强问答中来看,具体措施包括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绝不能让无家可归、因贫弃医等现象频发要采取措施,尤其在一些领域要有更有效的办法,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

李克强对这块“硬骨头”充满信心。“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我们有去年应对经济下行的经历,中国经济又有着巨大的潜能和韧性,我们有能力也有条件使今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接下来,更多具体措施有望进一步出台。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