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打破“邻避效应”的僵局

2014-04-04 09:32  徐  来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PX项目再度成为话题中心。此事与上海曾发生的磁悬浮事件一起,将“邻避效应”拉进了普通中国人的视野。与此类似,更有“无辜中枪”者:2013年7月湖南长沙的一次事件中,引爆者居然是无涉健康的中波发射塔。

细细论起来,PX的问题千头万绪,有些没那么难说清楚,有些则比较复杂,还有些极不容易说清楚,显得非常麻烦。总之,值得一点儿点儿展开来说说。

最容易弄清楚的是PX本身。对二甲苯(PX)听起来跟苯有关,但实际上是一种低毒化学品。它在大鼠身上的半数致死量略大于食盐——也就是说,在急性毒性方面,它和食盐差不多——几乎没有致畸性,致癌的证据也不足。短期大剂量接触PX可能会造成一些损伤,不过这些损伤基本是可逆的。也就是说,一般公众根本不必担心PX本身的毒性。

比较复杂的是PX的生产。一个工厂的最终产品是安全的,并不等于说这个工厂的生产流程也是安全的。PX本身的安全性如何,可以通过科学传播的途径,让公众了解清楚。

可一旦进入生产流程,事情就有些复杂了,它需要选址、建设、管理、监督各个层面的控制。这时,它就由一个科学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问题。类似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政府机构在安全性方面的监督与背书——以食品为例,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公众则充分信赖FDA。

再有力的监督与背书都不能真正一劳永逸地解决化工工厂的安全问题。社区住民对风险提出关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一边是想建,一边是不想建,其中又有可能夹杂若干既想建又心存疑虑的人。这时,让所有人说说各自的想法,想建的把利益让渡一些出来,不想建的盘算盘算可能的好处,然后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当然,更多的时候可能因为条件谈不拢,项目惨淡撤出社区,另寻他处。

这不仅是PX项目面临的困局。实际上,作为果壳网的主编,我在几乎所有与科学沾边的公共问题中,都能观察到上述情况。企业、科学家、媒介、公众,亦包括政府机构,他们或者没有发声的机会,或者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甚至搞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的立场与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群体,尤其是科学家、媒介和公众这三方间构筑联系,协助他们梳理清楚问题的源流,也是我和我们团队的努力方向。

最后,再讲一个可能会让人感觉“无解”的情况吧。实际上,“邻避”效应并不仅仅表现在可能对社区产生大规模实质损害的项目上,它甚至会表现为心理上的“不爽”。一位远在日本的朋友告诉我,他所在的社区也正发生着“邻避现象”,避的对象不是化工项目,不是军事基地,不是发射塔或者变电站,更不是垃圾填埋场,而是医院。反对的理由可能让人难以理解:医院的建立会打破社区住民原有的平静。

难题如何求解?目前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各个相关利益群体都有公开言说,乃至说服其他方的机会。

徐来(北京学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