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给城市带来美誉的公益性民生工程,如今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从“争着租车”到“排队退卡”,“民心工程”反成“闹心工程”,武汉公共自行车4年骑成“烂尾”,教训深刻,引以为戒之处颇多。(4月14日《新华每日电讯》) 政府建设公共自行车工程,初衷无疑十分美好,不仅倡导了绿色出行,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交通的不畅问题。只要站点布局合理,让市民出门即有自行车骑,不再开车或者选择公交,在大多数活动半径不超过五公里的市民看来,应当是个不错的民心工程。但是,这项看起来很美的民心工程,具体实施起来,会不会梦想成真?最关键的是,会不会成为市民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长久存在,完全没有昙花一现的后顾之忧呢? 显然,如果说是一般的民间行为,一定不会有人打包票,充其量只能表态,试试再说。“摸着石头过河”,这在民间或者个人,十分自然。可是,如果是政府行为,就不能轻率行事了。原因是,政府决策肯定要花费纳税人的钱财,纳税人的钱财是不能随随便便花的,更不用说有可能打水漂的事情了。这就需要政府在决策时,一定要征求民意,尽可能汇集民智,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比如,武汉要打造公共自行车工程,就必须制定有始有终的规划,防范各种风险和“烂尾”,秉持可持续发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便民惠民,赢得百姓口碑。 曾经,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打造了“满街都是自行车”的亮丽风景线。公共自行车成为武汉一张靓丽的名片,受到各级领导及市民的称赞。杭州、太原及安徽、湖南等地先后来武汉学习,计划在当地推广。但是,好景不长,也就三四年的时间,由于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结果三家企业全包了市场后,就遏制不住利益最大化的追逐,公共自行车不再是主业,甚至连鸡肋都不是,跑出了轨道。常识告诉我们,站点的广告和出租收入,每年增长幅度有限,办卡费也不会增长很快,这就意味着企业利润有可能会成为一个“常数”,而这是不会让企业接受的。 就拿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的鑫飞达来说,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约每年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但是鑫飞达却说每年还要亏损2000万元。玄机在哪里呢?原来,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这样,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现在,武汉公共自行车最终骑到“十字路口”,已经难以为继。在笔者看来,在如今电动车已经取代自行车的现实面前,公共自行车如果还在路上,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局面。尤其是,公共自行车管理之难,也是事实。城市公共交通要通畅有效率,不能寄望于公共自行车,只能下大力气发展城市公交汽车,让市民走几步就到站牌前,不用等待,就能坐上公交融进公交的洪流中,换乘及时方便,一卡在握,出行顺畅。至于自行车、出租车和私家车,都是极个别的出行选择。事实已经表明,在发达的城市公交面前,城市交通最有效率最有力量。公共自行车面世,本身就是抽了公交不畅的耳光,再有姓“私”之后,更是让公交“肠梗阻”完全显形。今天武汉交了学费,明日下功夫建设公交吧,别无选择。 |
相关阅读:
- [ 03-14]找回自行车文化的荣光
- [ 02-20]公务自行车,当好好珍惜
- [ 01-10]地铁站口废旧自行车需清理
- [ 12-30]公共自行车车锁真难用
- [ 12-23]“公务自行车”的制度善意值得肯定
- [ 12-04]公共自行车不能“带病上岗”
- [ 11-19]观光自行车轮“咬”孩子监护人要负全责
- [ 11-04]公共自行车 好饭不怕晚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