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得了艾滋病”“跑步太多会折寿”“午睡的人早死几率高”。如此种种,观点貌似新颖奇异、道理则真假混淆的文章在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上屡见不鲜。当越来越多类似信息从电脑、手机上飘过时,我们会选择好奇地轻触鼠标(屏幕),分享转发,还是心存疑虑地问个为什么,“点”下留情呢? 人们在不断创新自媒体技术的同时,并没有解决好自身对这些技术应用的不适应症问题。当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到来时,很多人还没学会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就像一个尚未“种牛痘”的新生儿,对病毒缺乏免疫力一般,很多自媒体用户对流言、谣言也缺乏抵抗力和鉴别力。“秦火火们”之所以能造谣生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网络上信谣传谣的土壤肥沃。排除那些有特殊目的的传谣群体,善良的人们能不能在这个复杂的舆论场里尽可能少中枪,从而不明不白地当了谣言的“帮凶”呢?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人类对思想的畏惧远超过世上其他事物,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而,在如今一个信息无孔不入的时代,人们恰恰极其需要这种清晰的思考,从而拨开云雾,看清世界的基本面貌。 美国莱斯大学教授伯纳·派顿在其所著的《身边的逻辑学》一书中的建议或许能有所启发:过于简单的结论、过度概括、模糊定义、随意类比、片面拣选证据、集体思维、回避问题等等,具备以上特点的都是人们需要谨慎提防的内容。它们极有可能将我们的思考引到错误的方向去。比如人们会轻易地相信偏简单的结论,会在线性发生的事件之间自然产生因果联想等。 几乎所有的社会行为科学在方法论研究上的共识是:证明相关性容易,证明因果关系困难。一些西方哲学家甚至极端地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因果关系。英国互联网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媒体人肯尼斯·库克耶联名著述的《大数据时代》一书指出,大数据技术应用更多是在大体量信息中发现相关性,而不必追究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商业上的讨巧,而不意味着相关可以真的替代因果。混淆了相关和因果的思考会让人们误入歧途。 然而,这个世界往往会发生超出理解范畴的事情,我们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甄别所有黑白是非。如果严谨而理性的思考仍不能帮助获得真知,那么,就请不要吝惜使用你质疑的权利,鼠标三思而后点,文章三思而后转。 |
相关阅读:
- [ 04-15]捍卫PX词条,可贵的知识理性
- [ 04-03]情绪释放需要理性表达
- [ 04-01]引导农村婚娶回归理性
- [ 04-01]面对PX:市民要理性,政府要透明
- [ 03-26]保障核安全,理性协调并进
- [ 03-21]客观理性看待韩国“申遗”
- [ 03-21]父亲帮儿子打架是一种缺乏理性的爱
- [ 03-19]应理性解读自主招生信任度低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