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已退休两年的广东茂名市原政协主席冯立梅被调查,打破了“退休即平安着陆”的说法。《东方早报》、《新京报》等先后报道指出,本次调查系中央巡视组要求,它也被认为是沉寂两年的“茂名官场腐败窝案”重新掀开的标志。 近一个月来,越来越多有关重启调查的消息传出,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官场窝案”。而在众多的、一度引起官场地震的“窝案”中,茂名窝案无论从涉及人数、查处人数,还是具体的贪腐行为上,都未见得有多特殊。然而,就重新调查本身来看,对已经爆发并且做出调查处理过的贪腐案件展开“二度”调查,且溯及退休者,这样的情况是不多见的。 外界估计,新一轮调查会给茂名官场带来又一次震荡,不同的是,这次震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即调查前次处理中“放过的”对象。现在看来,此前对部分“问题”官员的“从宽处理”有欠妥当,很多举报者对此表达不满。“放过的”贪官有的成为重贪,腐败继续滋长,尽管当初茂名官场“地震”动静不小,但如今似乎一切从头来过。 事实上,在腐败窝案问题上,有关反腐力度如何拿捏的“困扰”始终存在。越是重大、系统性的腐败“窝案”,往往越会涉及到更多的人。围绕具体的人及其行为、权力、利益所形成的腐败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相互交织,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往往只能是全盘清理。而一旦全盘清理,无疑引来巨大的“震荡”,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影响行政组织的正常运转。因此,往往全盘清理又变成了投鼠忌器,变得左顾右盼,抓大放小,“高举轻放”,似乎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客观而言,惩治腐败很难在平衡木上进行。茂名的案例深刻表明,反腐一旦欠缺彻底性、精准度,往往沉疴未除,反导致前功尽弃。在一些“窝案”中,“打下”核心人物过后,又会冒出新的核心人物,正如茂名冯立梅当初被“放过”,事后却成为收拾腐败利益残局、卷土重来的核心人物,形成了所谓“前腐后继”的现象。这一现实说明,腐败“窝案”根本上是一个政治生态问题,只有选择彻底肃清,没有中间路线。 反腐用力过猛会不会搞得地方行政运转不了了?这其实是个伪命题。我们的政府是法治政府,不是搞人治,政府架构还在,组织制度健全,就会经得住短暂的震荡和调整,也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反过来看,出于对“稳定”的考虑,出于对控制影响的考虑,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高举轻放”,倒是让既往官场一团和气的气氛继续稳定了。“窝案”之下,潜规则盛行,某种意义上政府机器其实已被架空,又何谈照常运转?一个存在着“窝案”的官场,在为社会输出什么样的服务? 习近平主席强调,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拿出铁腕、有腐必反,既是对反腐力度和决心的再一次重申,也是惩治腐败、全面贯彻反腐标准的宣示。在这个意义上,重启“茂名官场腐败窝案”是全面、彻底反腐工作的一次实战践行。 □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 |
相关阅读:
- [ 04-02]以更细致工作化解PX焦虑
- [ 04-18]“专职反腐”能否盘活纪委书记作用
- [ 04-18]把反腐“零容忍”变成社会直观印象
- [ 04-18]“贪官高度紧张”背后是心理较量
- [ 04-17]大数据能否摸出反腐规律
- [ 04-14]反腐倡廉不能止于“规定动作”
- [ 04-11]“特产报”被关,淘汰机制迈出正确一步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