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问题,困扰着国内的许多城市。一遇到暴雨,动辄街道变河道,民众因“城内看海”而怨言四起;缺水少雨的时候,又经常陷入“喊渴”的困境。城市在与水打交道时如何化危为机、变废为利,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加坡仅有700平方公里的陆地,却承载了500万的人口,这意味着天然淡水资源远不能满足繁华都市的需要。尽管如此,新加坡也曾和我们一样饱受暴雨内涝之苦。为此,负责水务的公用事业局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会通过免费短信等手段为公众提供预警服务;一些地势低洼的商场,则会在门前安装可从地面弹出的矮墙,一旦发生暴雨内涝就会紧急启动,进而赢得宝贵的疏散和应对时间。 不过,最值得称道的是,淡水资源短缺的新加坡,并没有将雨水和污水一排了之,而是将防治暴雨内涝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这种变废为宝的水资源综合利用观念,已经渗透到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市政管理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多建水库,尽可能多地收集地表水。到过新加坡的人,往往对其滨水美景印象深刻。不过很多人都不知道,新加坡是将新加坡河的入海口拦截成一个水库,才造就了滨海湾著名的环水城市景观。新加坡共修建了17座水库,而且各个水库通过水道相互连通,这使得新加坡2/3的地表面积都成为了雨水收集区。 其次是污水回收循环再利用。污水管网和地表水收集系统,能尽可能地将可用的地表水收集起来。去新加坡市区看一看就会发现,当地的空调几乎没有往地面滴水的——新加坡在建筑标准中明确要求,每家每户都要在空调下、厨房内、洗衣机出水口和晾晒衣服的阳台上铺设专门水管,将污水引入专用的污水管网。 在城市规划方面,新加坡也对污染物排放有严格的控制,以此保证地表水不受工业污染的影响。有一部分污水经过回收处理,达到一定的标准后,会直接排入海洋;另一部分会经过现代膜技术处理成高纯度的工业用水,满足芯片制造等企业的用水需求;还有一部分注入当地蓄水池,与饮用水混合之后输入千家万户。 此外,新加坡还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了海水淡化技术。在污水再用和海水淡化的过程中,新加坡坚持了市场化的标准,不会为不成熟的技术提供水价补贴。 |
相关阅读:
- [ 04-16]市民喝到污水,政企还能说尽责?
- [ 04-01]城市为什么不肯好好治理污水
- [ 01-29]污水四溢,居民应学学名仕阁小区
- [ 01-16]治治“红头文件”劝捐这摊污水
- [ 09-24]专家学者不应充当那“一勺污水”
- [ 08-01]拒绝“开宝马喝污水” 须改变发展模式
- [ 08-01]无力开宝马只能喝污水的底层问题亟需关注
- [ 05-27]还有多少“虚构的污水管”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