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环境越是糟糕,负责任的媒体越应该让自己的报道像优质油品那样经得起各种检验和推敲。严谨不是无为,谨慎不是放纵,而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公众负责。】 5月14日,人民网以《地沟油去哪了?》为题,发表了记者的暗访文章,对京津、河北一带的地沟油收集、粗炼、运输等“产业链”进行了追踪暗访。对于“去哪了”的设问,报道给出了唯一明确的答案,即“去了”位于天津保税区的“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相关报道见5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食用油生产企业之一,“嘉里粮油”旗下拥有金龙鱼、胡姬花等著名食用油品牌。如果这样的大型企业和旗下著名品牌均遭地沟油污染,无疑会给消费者心理造成极大冲击,也将成为近年来最大、最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 针对该报道,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等五部门,及“嘉里粮油”所属的益海嘉里公司均迅速作出回应,称记者所追踪的地沟油进入的是化工企业“嘉里油脂化学工业(天津)有限公司”,而非与其一墙之隔的“嘉里粮油”。益海嘉里并同时宣布将起诉人民网,要求人民网更正道歉,并索赔一亿元。 人民网随后发布追踪报道,报道称运输地沟油的货车“准确地说应是驶入了‘嘉里油脂化学工业(天津)有限公司’厂区。” 至此,“地沟油去哪了”有了阶段性答案。但由于两家公司之间仅有一墙之隔,人民网及部分网友仍然怀疑进入“嘉里油脂”的地沟油,会不会暗渡陈仓地进入“嘉里粮油”。这些地沟油最终是否流向了餐桌,似乎仍是一桩悬案。 而对于另外的媒体而言,这一报道则提出一个更富挑战性的问题:作为一家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如何追问“地沟油去哪了”? 地沟油流回餐桌实在是一桩太过让人恶心的景象,公众和媒体对“地沟油去哪了”必然保持高度的敏感。追问“地沟油去哪了”,也是媒体的当然职责。 但是,如何客观、准确地追踪“地沟油去哪了”,却是对媒体的考验。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国是地沟油“生产”大国,每年产生的餐厨废油就达450万吨之多。这些地沟油如果不予回收利用,而是不加处理地流入地沟排走,则对土地、水源势必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围绕地沟油的产业链必然且必须存在,媒体发现地沟油粗炼作坊、企业,也不是难事。媒体真正应该追问的是粗炼后的地沟油最终究竟去了哪?是不是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而地沟油最恰当的用途,无疑是作为化工原料用于化工生产,譬如生产生物柴油及其他各种化工产品。就此而言,如果地沟油确实进入了“嘉里油脂”,则是去了确实应该去的地方。如果这样的去向被堵死,可能造成的后果不难想象。 至于“嘉里粮油”与“嘉里油脂”比邻而居是否恰当,则各方会有不同观点。作为具有上下游产业关系的企业,“嘉里粮油”与“嘉里油脂”隔墙而建,在企业看来有利于减少运输成本和环境污染。在媒体和公众看来,则可能容易产生地沟油“翻墙”进入粮油企业的观感和联想。一家负责任的媒体要做的,恰是要仔细追问进入化工企业的地沟油,究竟有没有“翻墙”进入粮油生产。当然,这样的细致追问,远比悄然的目击更加困难。如果追问的结果是没有“翻墙”,其造成的轰动效应,也显然不如一个结论不明的暗示来得强烈。但缺少了这最难的一步,整个追踪、追问过程就是不完整的,其作用甚至可能是负面的。 一篇有瑕疵的报道给企业造成伤害,企业可以通过法律主张和维护自己的权益,恰如益海嘉里准备做的那样。但在当下风声鹤唳的环境下,同样的报道给公众的安全感造成的伤害则很难消除,而且无法通过法律手段校正。因此,食品安全环境越是糟糕,负责任的媒体越应该让自己的报道像优质油品那样经得起各种检验和推敲。严谨不是无为,谨慎不是放纵,而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公众负责。 |
相关阅读:
- [ 03-04]管好地沟油关键在“应收尽收”
- [ 02-14]“地沟油”上天,政策扶持要跟上
- [ 06-27]“地沟油清朝形成”的逻辑
- [ 06-27]地沟油清朝就有 要找清朝人“管”?
- [ 06-24]地沟油“越吃越有味”?
- [ 03-13]让地沟油变“惠民油”需做好加减法
- [ 03-07]治理地沟油的好办法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