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7亿元、历经3年多建设的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日前第一次迎来开放日。走进这座生命科学领域首个综合性、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千余件大型科学仪器分布在几座实验楼内,令人毫不怀疑其建成世界一流蛋白质研究平台的可能性。 在C楼二层,有两大间并列的实验物资库——国产物资从左边大门入库,进口物资则从右门入库。这种分类管理方式,却也产生了一种客观的对比:国产库中,一眼望去,可见货架上不少崭新的水桶、脸盆、纸巾、文具等日用品;而进口库中,相关实验器具则明显高端,不少是普通公众叫不上名的仪器。当然,两个库房也有“同类物品”上架,比如试管、烧杯、量筒,以及同型仪器。不过,管理人员坦承,研究员们常用进口库藏,而研究生们在基础实验中才取用国货替代。 “土水桶”与“洋试管”,不同的用武之地折射出我国自主创新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中国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科研人员规模,自主创新活动的频度也很高。每天大批实验人员在各地高校、院所、企业投入高级研发,而他们依赖的实验用品,大到装置仪器,小到试剂耗材,多为进口产品,且“消费量”、“消费额”都极大。而“边缘化”的实验用品,比如“锅碗瓢盆”之类,则未必“土洋”较真,便给国货留下了空间。 科技是一项大系统工程,只有基层扎实,才能树立起上层架构。在两大物资库外的廊厅上,布设着十多个宣传品架子,架上陈列着各种各样的实验品单页、册页,几乎清一色全是洋品牌,其中不少都出自赫赫有名的跨国企业。某一天,当“Made inChina”的实验品也能广泛装备本土实验室,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的基础能力和整体实力必能 “更上一层楼”,产生高附加值,创造倍增效应。 |
相关阅读:
- [ 02-19]取消国家重点学科审批的“后顾之忧”
- [ 02-11]美学生实验室拍照面临开除的启示
- [ 07-01]人类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 [ 06-27]把梦想写在更高远的天空
- [ 06-05]别拿实验室的传说忽悠消费者
- [ 05-03]正视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
- [ 05-03]实验室不安全:管理漏洞怎么破?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