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必须统一认识,下最大的决心,向环境污染和低效浪费宣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好低碳发展的“持久战”和“十二五”最后的节能减排“攻坚战” 当前,我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非常艰巨。从“十二五”前3年节能减排目标完成的情况来看,部分指标完成进度相对滞后,今明两年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节能减排进度滞后,一是因为许多地方片面追求GDP高增长,不顾资源环境盲目发展高耗能产业,尤其是2011年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加快,能耗强度下降速度放缓,污染物排放增量压力加大;二是节能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尚不完善,企业缺乏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三是节能减排基础工作薄弱、监管不到位,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上述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扭转,“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将难以实现。 无论从当前,还是中长期发展的要求来看,节能减排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迫形势。如果继续目前的发展方式,能源资源无法支撑,生态环境无法容纳,国际减排压力不断加大,最终发展将难以为继。 首先,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能源消费引起的污染物排放已使生态环境不堪重负。2013年以来,严重雾霾天气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除了大气污染以外,水污染、土壤污染、地面塌陷、水土流失等问题也日趋突出,发达国家200多年工业化进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正在我国集中出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人民身体健康,极易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及公共安全与社会和谐。 其次,从能源资源供应的角度来看,能源需求的急速增长导致能源供应压力加大。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较为缺乏。按目前的探明可采储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6%、7%。2013年我国石油净进口2.9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58%;净进口天然气53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超过30%;净进口煤炭3.2亿吨,成为世界煤炭进口第一大国。能源资源保障供应面临着安全方面的压力。 第三,从全球气候谈判的角度来看,全球气候变暖日益受到重视,国际气候谈判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人均累积碳排放量还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排放总量仍在不断增加,这给我国的国际气候谈判带来巨大压力,也必然会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 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源利用粗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还存在着巨大的节能空间。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能源资源问题、全球气候谈判问题,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日益凸显,“十二五”剩下的不到两年时间里,必须统一认识,克服困难,强力攻坚,确保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达成。 强化节能减排,关键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随着人均GDP迈入中高收入国家门槛,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模式、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发展重点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但是,重发展、轻节约,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效益的问题始终突出,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项目换取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惯性思维仍没有改变,“吃祖宗饭、断子孙粮”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导致节能减排“说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GDP软指标硬化、节能减排硬指标软化”,热衷上项目、铺摊子。近两年,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地方喜、国家忧”,国家节能压力不能有效传递到地方,部分地区出现节能减排“松口气”的现象,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有所减弱,行动有所迟缓,要求有所降低,甚至个别地区能耗强度和污染排放不降反升,拖了全国的后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李克强总理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表明了党和政府采取强力措施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的坚定意志,体现了党和政府兑现对人民群众庄严承诺的坚定决心。 《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印发,再次吹响了打好“十二五”节能减排攻坚战的进军号。全社会必须统一认识,下最大的决心,向环境污染和低效浪费宣战,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打好低碳发展的“持久战”和“十二五”最后的节能减排“攻坚战”。 戴彦德(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
相关阅读:
- [ 05-20]落实减排需“不折不扣”
- [ 01-18]林州停暖是谁的“安全隐患”
- [ 01-13]市政决策何以如此疯狂
- [ 01-13]林州停止供暖反衬“节能减排”机制失灵
- [ 01-13]林州为什么敢于全城停暖
- [ 12-01]减排目标完成的“含金量”有几许
- [ 09-20]大堵车中的无车日该怎么过
- [ 09-10]节能减排不是一场突击战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