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星闻码头 > 正文

张艺谋 三十年归去来兮

2014-06-06 10:44:18 尹  鸿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林雯晶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能在影坛上持续创作30年的导演也许并不罕见,但像张艺谋这样,能连续30年都处在电影创作的风口浪尖、甚至领航电影的发展转向,不能不说是影坛的奇迹。从张艺谋1984年担任“第五代导演”扛鼎之作《黄土地》(陈凯歌导演)的摄影师开始,直到“沉寂”近3年、遭遇种种风波后推出新作,无论人们有多么不同的议论和评价,张艺谋在中国电影、至少是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的领军地位,独一无二。

在30年创作过程中,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都堪称中国电影的风向标。第一个阶段是继《黄土地》之后,他独立执导《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作品,不仅一把推开了中国电影进入世界各A级电影节的大门,而且在全球影坛刮起了以黄河、黄土地、黄皮肤、黄色文明为特征的“中国风”。一批中国电影,以人性解放、人道主义为镜子,一方面用影像揭示了中国宗法制度和封建传统的专制和残暴,另一方面呈现了中国人生命力的顽强和对情感自由的执着追求。冷酷封闭的大宅院与鲜红生动的红高粱、红染布、红灯笼,构成的不仅是视觉张力,更是人性张力。这些影片与1980年前后中国的历史反思、文化启蒙、改革发展的大时代交相呼应,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响亮音符。

1990年之后,《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可以视为张艺谋创作的第二阶段。这些作品关注转型期的中国现实生活,表现过去半个世纪中国人的命运变迁。虽然这些作品在现实深度、表现力度上参差不齐,但其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其多样化的艺术形态和电影类型、其创作的艺术诚意和探索精神,都显示出张艺谋“与时俱进”的敏感和调整。但这种要一个“说法”的执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逐渐衰落,以及中国电影创作环境的紧张,逐渐陷入这双重困境之中。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面对好莱坞冲击之际,中国电影背水一战,开始市场化改革。张艺谋用一部《英雄》开启了自己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拉开了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的序幕。《英雄》不仅是第一部票房超亿元的国产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北美市场上票房成绩最好的大陆导演影片。该片所创造的2.5亿元人民币票房,将中国带入了国产商业大片时代;在北美外语片市场上,则以近6000万美金的票房成绩超越众多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影片,高居票房排行榜第三位。风格、色彩、意境的东方风格,美轮美奂的视听奇观,华语大明星的组合,杜可风、程小东、和田惠美、谭盾等跨国跨地区制作团队的建构,为后来中国的商业大片提供了可以复制的模式。虽然张艺谋的商业电影毁誉参半,特别是后期几部影片受到诸多诟病,但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电影产业的绝境逢生,其起到的推动和引领作用都应被给予高度肯定。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没有电影产业的复兴,就不会有电影创作的繁荣。

张艺谋的商业电影在过去几年,似乎呈现江郎才尽的疲态和进退维谷的尴尬。张艺谋在参加著名导演、他的恩师吴天明的追思会时,也表达了自我反省。作为世界级大导演,在人们的怀疑、期待中,张艺谋用一个充满寓意的电影名字《归来》,向人们展示着他的重新“归来”。这也许可以看作张艺谋对中国社会历史与现实的重新关注。这似乎是一种电影人文关怀的重新找回。与《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的主题相似,大时代尽管沧海桑田,每个个体、每个家庭却都是血肉之躯、有情之物,无不提醒着我们对人、对个体、对生命、对爱的价值的怜惜和尊重。张艺谋创作个性的回归体现在他善用人物形象,追求爱的坚韧、情的执着。这更是一种艺术态度的重新定位。张艺谋从前一段的过度商业化、消费化的炫耀美学回归到了对艺术、对心灵的尊重。

驰骋30年,创造过众多艺术和商业辉煌之后,张艺谋还在继续自我超越、自我调整,其艺术个性的回归是令人惊喜并给人带来期许的。前不久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上,导演们集体投票同意年度“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空缺,这意味着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重新审视艺术与商业、市场与美学之间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这个角度说,张艺谋的新电影也许又将成为中国电影一个新时代的信号。无论是中华民族命运多舛的历史,还是当下中国万花筒般的现实,都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产生杰作的土壤。只要阳光灿烂、雨水充足,中国电影的万紫千红可以期待。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