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民生巷议 > 正文

房价一降就“维权”,提醒楼市要“补课”

2014-06-09 09:22:59 叶  锋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责任编辑:林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中国房地产业可以说未经过真正的市场“洗礼”,不仅购房者,开发商与地方政府都应通过市场“无形的手”补“风险教育课”。】

房价下跌,无房者梦寐以求,一些已经买房的人却不答应。近期,一些楼盘降价销售,引发“老业主”强烈反对。这些做法和诉求不乏争议,但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还需补上一堂实实在在的“风险教育课”。

近期,广州一此前售价为每平方米16000元至21000元的住宅项目,以9800元至12500元的单价降价销售,一举引发热销。但老业主却坐不住了,他们试图封闭小区,阻止售楼员和看房者进入。

房地产市场的调整,牵涉各方利益。随着降价楼盘的增多,这样的“维权”案例也层出不穷。近期广州、上海、杭州等多地都有老业主通过到售楼处拉横幅、砸沙盘、要求退房甚至上街集体“散步”等方式,表达对房屋价值缩水的不满和愤怒。

这些业主尤其是刚需购房者的遭遇值得同情。住房消费往往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开支,许多人为购房背负了沉重的房贷。如果尚“有贷在身”,一旦房价大幅下跌,不仅意味着家庭财富的巨大缩水,更会将其逼入严峻的困境之中:与每月需要偿付的高额房贷本金和利息相比,住房甚至可能会成为一笔令人痛苦的“负资产”。

但严格地说,除非发现开发商在此前销售过程中存在猫腻,或售卖双方事先在购房合同中有明确约定,否则这类“维权”行为大多得不到支持。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价格都有涨有跌,凡是投资也必然有赚有赔。售楼方以市场接受的价格出售商品,项目在不同的市场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推广方式和销售策略,属于正常合理的营销行为。在没有法律支持的情况下,老业主通过集会、封堵售楼处、干扰销售等行为,不仅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秩序,还可能违反治安条例,致使“维权不成反致侵权”。事实上,这类“维权”行为除了经媒体报道后能吸引不少眼球外,真正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

有人说,股民们已习惯股市的涨跌,少有人为炒股赔钱而上访;购房者也应该习惯房地产市场的波动,懂得“楼市有风险,购房需谨慎”。

从个体来说,随着房价下跌,一些购房者可能会被“套牢”;从行业来说,这对购房者、开发商和地方政府却是一堂实实在在的“风险教育课”。这堂课、这场阵痛、这个教训,有助于中国的房地产业回到健康理性发展的轨道上来。

启动市场化改革20多年来,中国房地产业一直保持快速上涨的势头。借助产业地位的“不可替代”,地方财政的高度依赖,住房供应的总体短缺,每遇危机的及时“救市”,中国的房价总体上是“只涨不跌”。除了个别房企由于经营方式等原因而导致的起起落落,房地产业可以说未经过真正的市场“洗礼”。恰恰相反,每逢经济下行压力,甚至还往往能贡献“逆势而上”的奇迹。

虽然没有新出台的“国×条”,但房地产业目前正在经历深刻的调整。尤其是一些土地供应量明显过大的二三四线城市,泡沫正在破裂。这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是市场“无形之手”在真正发挥作用。对房地产业来说,那种明显脱离实际需求和实体经济增速,依靠土地和房价不切实际的升值预期来快速造楼、造城的开发模式,是时候终止了。

这堂“风险教育课”内涵丰富。对购房者来说,房价的快速上涨不可持续,在总体上行的态势下,部分地区、部分时期的房价出现下行将成为常态,而且在短时间、大面积、大幅度的上涨背后,会伴随一定程度的回吐,“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对开发商来说,房地产业对企业的自有资金、开发技术和营销能力都有一定的门槛要求,试图依靠信贷资金高杠杆率在楼市赚“快钱”、炒地皮,已非那么容易。前几年,一些从未有过房地产开发经验的制造业企业猛地“扎进”楼市,眼下则深陷泥潭甚至面临破产,便是前车之鉴。对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收入在任期内出现“断崖式下跌”并非危言耸听,对土地财政的持续过度依赖,将把地方政府推向危险的境地。

新华社北京6月8日新媒体专电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