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下一步要加快制定《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研究制定职业资格目录,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准入类职业资格要予以取消。对于不具有行政许可性质的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将按照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减少资格许可和认定工作,加大职业资格清理力度,坚决杜绝乱考试、乱发证的现象。 近年来,一些职能部门和地方机构热衷于设置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在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职业工种之外,职业资格证书的范围呈现不断扩大之势。然而,乱象丛生的职业资格证书,给职场人和用人单位造成诸多麻烦和困惑,饱受社会诟病。 在劳动力市场上,包括大学毕业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业从业者等在内的劳动者们,都面临着名目繁多的职业证书。“考证”俨然已是求职和在职人员必须面对的环节,在以“证书”衡量职业技能和水平的共识下,疲于考证越来越普遍。但是,这些证书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却越来越成问题。 很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或者机械、重复,或者理论与实践脱节,还有的严重滞后于职业现状,甚至与职业相关性不足,如此考核几乎起不到科学评估能力水平的作用。然而,这样低质的所谓职业资格证书,一方面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另一方面却仍然在混乱的人才评价机制下大行其道。 与泛滥却无用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对的是,对证书的旺盛需求却催生出“考证”产业,不乏大量假借权威机构名义的山寨证书,而在行政力量的介入和“支持”下,考试、培训和发证的完整利益链也日益成熟,甚至演变为相关权力机构的敛财工具。如此,为了考证而考证,为了利益而生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丧失了人才评价的功能,一纸证书,空无一物。 然而,相比于职业资格证书沦为利益流水线上的一环,更为值得警惕的,是毫无“含金量”的证书对人才评价体系的扭曲,长此以往,对于人才的界定将陷入标准模糊的困境,破坏劳动力市场的秩序。 一方面,对求职者而言,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取得无谓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本身却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求职竞争力。在此前提下,如果用人单位不愿花费更高成本检验和考察求职者的实际能力素质,就可能造成对求职者评价的不公,将人才挡在门外。 另一方面,对证书的依赖在目前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尤其是在机制不够灵活的一些单位,依然守着证书与职称和晋升挂钩的“硬杠杠”。在大量职业资格证书已经“水分”过大,或者仅仅剩下“卡人”和牟利功能的语境下,对人才的积极性将造成很大打击,用人单位也将深受其害。 由此可见,当前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种种乱象,已经严重伤害到社会公平和效率。加大职业资格清理力度,明确职业资格目录,就是为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纯度”而加快行动,让人才评价机制回归正轨。 |
相关阅读:
- [ 04-01]“唯证书论”缘何错位失灵?
- [ 02-17]父女结婚证书荒唐纸,谁解其中味?
- [ 08-17]“变性”证书映射有关部门“变质”服务
- [ 08-17]八年改不了“变性”证书?
- [ 05-18]老教师痴迷获奖是“证书时代”的悲剧
- [ 05-18]“证书人生”更多烙印着个体认知偏狭
- [ 02-06]职业资格证书受热捧背后有隐忧
- [ 12-18]租房看英语证书有点“不着四六”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